✔ 最佳答案
中國節令是甚麼來的,請詳盡說明。中國節令與風俗是在農業社會中衍生。中國傳統的節令悠來已久,而大部份的節令日期,都是依據中國農曆曆法編成,這些節令都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由於當時人們以務農為生,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是受季節變化,及耕作與收穫的迴圈所影響;因此,古人將各個節令,平均分佈在一年的四季之中,例如春節、端午、中秋、冬至等,也就是作為劃分時間的座標。
不同的節令,都有著不同的習俗與典故,這些有數千年文化的傳統節日,早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而節日風俗更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反映。在兩漢之前,中國人只有春秋兩次祭神(土地神)。兩漢時的節日又多了元宵、冬至和夏至。魏晉以後,中國人開始過重陽節,及端午、七夕和中秋節。
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歷制有關,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大約有二十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系的有十六個: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系;表面上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制,也與時令有關連。
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較容易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
臘八、祭灶以及除夕節,均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故名。 “臘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黟縣、休寧縣北鄉一帶還曬乾豆腐,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後,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餜,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春節: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為犯忌為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 祁門縣還有“喊年”的習俗。即正月初一、初二兩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為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戶,由領班者高喊被拜年的當事人名字並加上稱謂,或者說:“向寶廳拜年”,或者以稱謂喊拜。受拜者旋即應聲說“多謝大家來了”,喊年者齊复聲:“應該來的”。別有一番意思。
而其餘四節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傳說、神話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