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根據2004年的資料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9/HKvictoriaharbour-surroundinggeography.jpg/300px-HKvictoriaharbour-surroundinggeography.jpg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維多利亞港周邊地理
,維多利亞港面積為41.8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達12米。最深的航道是鯉魚門,深約43米,最淺的航道則是油麻地,約為7米[6]。範圍東至鯉魚門(闊約350米[7]),西至汲水門(闊約210米[8]),北至青衣南部海域。維多利亞港潮差約1米[9]。海港內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龍石等島嶼。
形成原因
維多利亞港是一個天然的深水海港。它的形成大概在七千多年前當海平面比現在還很低之時。當時的維多利亞港是太平山與九龍之間的一個山谷。後來隨着海平面上升,原來的山谷被海水淹蓋,成為了今日的海港。
水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6/Pauliyas_Hongkong.jpg/2000px-Pauliyas_Hongkong.jpg
香港維多利亞港的全景圖
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最高的紀錄為3.96米[10],紀錄於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期間產生。因全球氣候暖化、大型填海、珠江口流出的淡水及沉積物,以及南中國海的海流等,在1954年至2004年共50年其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合共上升12厘米,平均每年上升2.3毫米[10]。而且在1987年至1999年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更以每年平均22毫米[10]的速度上升,升幅是全球水位上升速度的10倍,不過,在1999年後,維港水位已急速下跌。[10]
維多利亞港在香港開埠之時頗為廣闊,因為當時兩岸都是天然的海岸線。在今日北角東部,直到1930年代還是一個海灘,而在1970年代時,即使在筲箕灣的碼頭,仍然會有人在岸邊游泳[5]。然而,隨着都市的發展,使污水不斷排入海港裡,使海港受到極大的污染;加上維港兩岸不斷的填海取地,使海港內變得大浪和湍急。1980年代當香港政府草擬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時,曾建議把海港從維多利亞港外遷到青衣的藍巴勒海峽或南丫島外的博寮海峽[11],但未有成事。
歷史
1841年,英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5/Map_in_Treaty_of_Peking_1860.jpg/250px-Map_in_Treaty_of_Peking_1860.jpg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北京條約》中的維港兩岸地圖
國佔領香港。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北京條約》後,1861年1月英軍佔領九龍半島,4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為維多利亞港,在此以前,清朝文牘稱為尖沙咀洋麵[12]或中門[13]。類似的情況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城(今西環至銅鑼灣一帶)和維多利亞山(Victoria Peak,即太平山)等。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集中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填海工程。1842年,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海港,擴大香港的發展面積。政府1852年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c/HMS_Tamar.jpg/250px-HMS_Tamar.jpg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世紀初的維多利亞港,圖中大型船隻為英國海軍的添馬艦
後來,填海工程由原來的港島西面,進一步擴展至整個香港島北部及九龍,以利香港的發展。中環德輔道、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跑道、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土瓜灣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
因香港為亞洲的重要港口之一,在20世紀初至1970年代,造船業亦十分發達。當時,香港擁有亞洲其中兩個最大規模的船塢,分別是位於鰂魚涌,由太古洋行開設的太古船塢,以及位於紅磡的黃埔船塢。船塢僱用的工人數以千計,造船技術和出產船隻的排水量皆與日本齊名。然而,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運業開始衰退,地產業則開始起飛。兩所船塢分別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原址改建成住宅及商場,即今日的太古城與黃埔花園。
香港開埠以後,英國皇家海軍在中環設立海軍基地,其後命名為添馬艦,現時該地段將有意發展成新政府總部。1990年代中期,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香港由於是自由補給港,又位於東南亞與遠東航道的中心點,所以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維多利亞港常有英國或美國軍艦停泊,1997年後亦有不少美國軍艦來港補給。艦上官兵留港期間,多到灣仔等地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