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公元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滿清剛倒台兩年多,中國由袁世凱掌權,袁世凱最初宣告中國中立,之後日本乘列強交戰,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條款,當時中國人極之憤怒,而且較為同情與日本為敵的德國。德國此時也籍此拉攏中國加入同盟國陣型,並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餌引誘中國向協約國開戰,但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始終在中國勢力較大,故反過來拉攏中國加入協約國,惟同是協約國陣型的日本恐怕中國加入協約國會影響日本在亞洲獨大的計劃,故反對中國加入協約國陣型,於是中國在各方勢力拉据影響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初三年仍是保持中立。
至1917年初,美國向德國宣戰,而當時袁世凱已死,在北京政府掌權的是總理段祺瑞,美國勸中國跟隨美國向德宣戰,而段祺瑞也表示中國可藉參戰而提高本身國際地位,故打算以德國襲擊中立國船隻為由與德國斷交,其實段祺瑞想藉開戰為由而名正言順地向國內外籌募軍費,用作穩固自己地位,最初國會及在南方的孫中山,都反對段祺瑞對德宣戰,最後更引發段祺瑞與不同派系的軍閥發生內戰。
至1917年中,當時日本獲英、法、俄、意四國達成諒解,保證戰後日本可獨霸德國在東亞及西太平洋的利益,加上日本可藉中國參戰,向中國提供財務借貸,進而控制中國財政,故改變反對中國參戰的立場。美國也表示若中國參戰,也會向中國提供貸款援助,而中國也可因參戰而暫緩付庚子賠款(八國聯軍中國戰敗後向列強的賠款)及其他關稅。此時,孫中山等人在南方廣州成立軍政府,也沒有對向德宣戰表示強烈反對,所以段祺瑞為首的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14日向德國及奧匈帝國宣戰。
但中國向德奧宣戰後,故未有派兵上前線打仗,反而南北內戰劇,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協約國只有以下貢獻:1. 為協約國軍隊提供糧食。2. 派出二十萬華工往法國西線前線作後勤工作。3. 沒收德奧兩國在中國的船舶、資產、並取締一切德奧兩國在中國的一切貿易,並收回德奧兩國在中國的租界。
實際上當時段祺瑞只藉向外宣戰而增加籌募軍費的渠道,壯大自己,並埋首攻擊南方的革命政府及敵對軍閥勢力,所以國人曾譏諷段祺瑞『對外宣而不戰,對內不宣而戰。』協約國也指中國參戰不力,故戰後的巴黎和會中中國並未因為成為戰勝國而受列強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