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周平王:
周平王於周幽王去世後,在東都洛邑建立東周,為一復國君主。但由於周平王即位時,有許多諸侯反對他,當時傳聞他和母親申后因被其父周幽王廢掉後一直懷恨在心,故意聯合諸侯國繒和外族犬戎入宮殺害幽王和褒姒,然後即位為天子。故此,所有諸侯都不再聽從天子,而造成春秋時代的開始。
周孝王:
周孝王,姓名姬辟方,西周第八代國王,諡號孝王,周共王之弟。
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姬,名宮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國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間在位,共11年,諡號幽王。他曾為寵妃褒姒而烽火戲諸侯,以博美人一笑,舉烽火將諸侯軍隊引來,自己則與褒姒觀看他們的糗態,褒姒終於大笑起來,卻沒有敵軍,使幽王在喜悅褒姒一笑後,屢次舉烽火,但從此失去諸侯對他的信任,使諸侯不再理會他舉烽火。
此外,幽王又任用佞臣虢石父為卿,但國人埋怨。此人善於阿諛奉承,又相當勢利。再加上他廢申后與太子的事,讓申后的父親申侯很憤怒,遂串連繒國與西夷犬戎進攻幽王。此時幽王再舉烽火求救,已經沒有諸侯願意來救他了。最後幽王在驪山下被殺,褒姒被擄走後下落不明,西周滅亡。
嬴世父:
找不到相關資料
嬴政:
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趙為氏,一說為呂不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8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勾踐:
勾踐(又寫作句踐;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踐劍」裡寫為鳩淺[1];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紀年》作菼執[2]),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的越國君主。有關他的先世,有說「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說「先世無所考」,也有說他是「祝融之後」並且是楚國的羋姓,眾說紛紜。[3]父親則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詳,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前482年,勾踐趁夫差北上黃池爭霸,趁虛而入,攻入吳都姑蘇,殺吳太子。夫差返國後被迫向勾踐求和。勾踐不久後再次攻吳。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軍圍困吳都三年後終於破城。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勾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鄭莊公:
鄭莊公 姫寤生 (前757年 ─ 前701年),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生年在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鄭莊公與周朝關係開始轉壞。在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勢強盛,並曾發生多次戰事,包括由莊公之弟姬段發動的叛亂,以及擊敗周桓王率領陳、蔡、虢等聯軍的繻葛之戰。特別是後者,確立了鄭國的「小霸」局面,證實了東周權威的衰弱。鄭莊公對幾名兒子均相當寵愛,加上宋國和齊國進行干預,鄭國在莊公死後發生長達二十年的內亂。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先後出任國君,分別為世子忽 (鄭昭公)、突 (鄭厲公)、子亹及嬰 (子儀),最後以子儀被殺、鄭厲公復國結束,並由鄭厲公的子孫繼承鄭國君位。
晏嬰:
晏嬰(?-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山東萊州市平里店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政治家,戰國時衞國左氏(今山東定陶縣西)人,曾經拜魯國曾子為師,學習儒術。敢於改革,善於用兵。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