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佛圓通法門的問題

2009-01-06 10:38 pm
請問唸佛圓通法門
一定要念阿彌陀佛這一尊佛的聖號
或者只要念心中相信或熟悉的佛號就可以
還有一定要唸出聲音嗎
心中默念行嗎
請這方面有經驗的大大給予指教
不信者或離題者勿擾

回答 (6)

2009-01-12 5:45 am
版大吉祥!
見性與聞性是不生不滅,或是生滅法?

分類:破邪顯正記 (蕭平實就是時空旅行;照塵就是無所住)
2009/01/11 16:54


圖片參考:http://dl3.glitter-graphics.net/pub/1105/1105383e9gr3564r4.gif

所破對象:蕭平實所領導的正覺同修會,資料皆在知識+的佛教版
一、破邪顯正助緣:1.網友問難。2.邪魔顯現記
二、正破因緣
1.問難緣起:因有網友來愚餘的格子問難。以愚餘是拜『觀世音菩薩』,因而學習修學「觀世音菩薩的耳根法門」,同時將修學的過程,登錄於格子願與有緣人同參,以文章裡有言及「聞性」是不生不滅、恆常不變(文章內容皆在文章分類的觀音法門)。
然來問難者卻說:「見性、聞性」是生滅法」!愚餘我就引經據典《楞嚴經卷四末》,「世尊敕羅睺羅擊鐘以驗聞性不生不滅」,結果被刪除,卻被列入黑名單,但之前未言至重點文字又完整無缺的留在他的格子。大約經過兩個月左右,又來問難,並又故技重演的被列入黑名單。因此就在「知識+」開題,內容如下…
以自性是本體之名(以本體有多名,如:真如、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不思議界、自性清淨心)然「自性」即自性清淨心之略。於眼根名見性;於耳根名聞性。例如:「識」於眼根名眼識;於耳根名耳識;乃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又「識」於受名受;於想名想,於行名行(故古德說:識是心王)。因此見性、聞性亦是自性的異名也(以自性遍一切處,故佛法說:佛性、法性遍一切處)。
又阿那律無眼能觀三千大千世界,又觀世音菩薩雖已涅槃,於今聞性應猶在,否則如何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尋聲救苦。(然而這位問難者,業已認定見性、聞性是不生不滅,故只作緣起的敘述)

圖片參考:http://storage.msn.com/x1pbglk-vqL4BtWdoVhXtP5ZxYPP483WBPcPqWulvC152_45RtfnMXedB2_iHK_Ae16aFLrcCHH-xyQGL3DVSZ7ZRdVt7yxgPqilxklojH-8GCWcu9E8Feyww

2.邪魔顯現記:因有個是「蕭平實」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底下就是他回答「見性、聞性」。(至於為何想要在知識+發問的「問題及回答內容」,提出受諸公評,時到自有交代)
回答者:照塵 ( 初學者 3 級 )於2008-11-21 21:24:27
他回答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三︰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法法何狀?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因為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

圖片參考:http://storage.msn.com/x1pbglk-vqL4BtWdoVhXtP5ZxYPP483WBPcPqWulvC152_45RtfnMXedB2_iHK_Ae16aFLrcCHH-xyQGL3DVSZ7ZRdVt7yxgPqilxklojH-8GCWcu9E8Feyww

【照塵】!他舉此段經文來反駁,見性與聞性,其實他根本就不懂以上的經文是在說什麼?(今舉:報佛恩網站,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著,第七卷以供諸上善知識搜索參閱,以語繁不錄)

《楞嚴經》中,亦同於阿含諸經,處處皆說意識乃意根觸法塵而出生,意識自身乃是因緣所生法,於此段經文中, 佛更言及十八界非唯因緣生、非自然生,必須要由如來藏識為因,諸根塵相觸為緣,而後方能由如來藏識出生,依附在如來藏而運作。
參考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jauh-chen/article?mid=5
【照塵】!他說:『《楞嚴經》中,亦同於阿含諸經。』就這段文,就知他根本就不懂佛法,不但不懂佛法,就連因緣果報全無,這就是愚餘一路追殺的線路,亦是破邪顯正的主題。
結果呢!待續…
花東山琉璃禪寺 愚餘老人
參考: 自己
2009-01-11 1:37 am
問題不大唸作用專.
2009-01-09 2:59 am
答照塵

眾生業識 如瞖目眼 見空中花 花有起滅 而虛空實無起滅
是故 非虛空造業 而乃眾生業識 自業 自造 自受

眾生佛性 體一用殊 如百千燈 同照一室 互涉互入 而不相妨
是故 證道歌曰 諸佛如來入我性 我性還與如來合

汝師不知佛性與業識之分 故來納如此之敗闕
2009-01-07 7:28 am
【無相念佛】的修練之法源出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為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顯然念佛圓通章所傳授念佛之法乃是以想念之念來念佛,而不是嘴說口唸;因此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 老師施設善巧方便以拜佛的方法來達成念佛一念相續,淨念相繼的目標。


---


《八識規矩補註》卷2:「此識(阿賴耶識)是總報主故;有情投胎時最先,命終時居後也。依憑經(即雜寶藏經)論(即瑜伽與攝論)略辨此識捨出之處,總括經論。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捨。』(二論之義)『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脚板出。』(經義)謂經論異者,經驗六趣差別;論明善惡兩途,蓋六趣亦不出善惡也,即前生死心也。」(CBETA, T45, no. 1865, p. 475, c23-p. 476, a1)


造五逆罪或謗 佛、謗法、謗賢聖之人於捨報時,由頭部開始捨報,故言【惡業從上冷】;故於初死位以後即開始陷入昏迷,此時縱然欲以念佛往生西方亦已不及,已限入極重之悶絕,根本無法念佛;當阿賴耶識捨離色身一分,地獄身已在地獄形成一分,阿賴耶識捨離色身九分,地獄身已形成九分,最後阿賴耶識由腳板捨離,地獄身已形成,開始受長劫之尤重純苦之報,故言【地獄腳板出】。


一般學佛人、念佛人若無謗法、謗賢聖之地獄業者,大多屬善業之人,故捨報時必是【善業從下冷】,於息脈斷後而進入初死位,此時色身雖已不能動作,無法表示意見,但仍有意識存在,若【無相念佛】功夫成就,於此時必能繼續憶佛念佛,則極易與彌陀世尊相應,必然極易往生也。


一般念佛人修學持名唸佛,然而經常是嘴唸心不念,心緒極為渙散,若進入初死位時,平時唸佛所依靠的舌根又已無法運作,又無憶佛念佛的功夫,此時必將增加往生之難度也。


比較之下,可知【無相念佛】之殊勝;若此法修學成功,不僅必然往生,又因具備淨念相繼的動中定力,可依此定力而轉入看話頭,參究【念佛是誰】,因緣成熟必打破黑漆桶而親見自性彌陀,必上品上生也,此即是念佛圓通章中「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真實義理也。

2009-01-10 22:22:02 補充:
覆樓下chswpl網友:
《大般涅槃經》卷7:「佛告迦葉:實有殺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CBETA, T12, no. 374, p. 408, c6-7)

眾生佛性住於各自五陰身中,所以必然有各自的佛性;經中所言「一切諸佛同一法身」不是說諸佛共一法身,祖師早有辨正:

2009-01-10 22:22:16 補充:
《攝大乘論釋》卷10:「論曰: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  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  故成有多佛

釋曰:今當顯示由此因緣,應知諸佛雖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復成多,應知『一』者,法界同故。諸佛皆同法界為體,法界一故,應知一佛;又一佛者,以於一時一世界中,無二佛現,故知一佛;又伽他中顯示諸佛或一或多,一界中無二者,此句顯示唯有一佛,一世界中無有二佛俱時出現,是故說言唯有一佛。餘句顯示諸佛有多。

2009-01-10 22:22:30 補充:
『同時無量圓』者,無量菩薩同一時中資糧圓滿;若諸菩薩福、智資糧同時圓滿,不得成佛,如是資糧應空無果;眾多菩薩修集資糧同時圓滿,是故應知一時多佛。『次第轉非理』者,無有次第轉成佛義;若諸菩薩修資糧時,觀待次第前後成滿,可得佛時,前後次第;然諸菩薩修資糧時,不待次第,前後成滿,故得佛時,亦無次第前後成義;是故同時有眾多佛。」(CBETA, T31, no. 1597, p. 378, a23-b13)

2009-01-10 22:22:47 補充:
所以諸佛同一法身之意乃謂三世諸佛同以法界為體;法界者,即各各眾生之法身 – 第八識 – 如來藏也。所以「法界一故,應知一佛」,各各眾生都有各自法身,且能各自成就一佛。十方虛空無量國土中,若有諸菩薩福、智資糧圓滿,則可各自成一究竟佛;所以十方無量國土中,同時有眾多佛。

若主張「三世諸佛同一(個)法身」,則應虛空無量國土中唯有一佛,不僅違背同時有眾多佛存在的事實,亦且違背聖教。

2009-01-10 22:23:05 補充:
《證道歌》中,並沒有「諸佛如來入我性,我性還與如來合。」之開示。

不知樓主是惡心發明聖教,還是不小心誤植資料。

請chswpl網友務必說明清楚,以免自造惡業。

阿彌陀佛!
2009-01-07 7:11 am
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的確實是最有效的念佛圓通法門.
末學的念佛淺見.供大家參考.
阿彌陀佛.中譯無量光無量壽佛.念阿彌陀佛時.心中要知道中譯無量光無量壽佛.有出聲.沒出聲.或心裡念都不重要.
佛說阿彌陀經要常看.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要常記.(也可記自己能記的幾愿.常記於心)
試著從四十八愿找一愿你能做的.心體力行.這點效果最好.
2009-01-07 2:15 am
佛有無量佛 亦有無量名 但佛本無名 名字是表法教學用 亦是稱性之稱 如釋迦牟尼佛 釋迦是能仁之意 即是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之意 牟尼是寂滅之意 即清淨無染之意 也就是當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時應生起仁慈與清淨之心
但為何釋迦牟尼佛卻於經中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呢? 而不念自己之名號呢? 先解釋阿彌陀佛之名意 阿為無之意 彌陀為量之意 佛為覺之意 合起來說 即是無量覺 無量智慧 無量壽之意 一切佛不管是何名稱皆是無量覺 無量壽 此其一 一切佛中唯有阿彌陀佛於因地發願 我作佛時 聞我名號 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 心心迴向 願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已成佛 願願皆能成就 必能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一生成辦 了脫生死輪迴苦ㄚ 此為阿彌陀佛之大願與大力ㄚ 因此十方一切諸佛皆廣長舌 勸一切眾生同念此名號 佛佛道同 一佛說即等於一切佛說 佛無分別自私ㄚ 但願一切眾生早早成佛ㄚ 趕緊離苦得樂 西方作佛 再回度一切苦難眾生ㄚ 此其二
因此 真念阿彌陀佛名號 才是真正佛弟子 才是真正依本師釋迦牟尼佛之苦心勸勉而不違背ㄚ
念佛圓通法門是大勢至菩薩之勸勉與修持的 而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 因此自然是念阿彌陀佛名號 此其三
念佛可大聲 小聲 默念皆宜 可依自己之體力或地點而調整 若允許之情況 應盡量念出聲 從意發 從口出 從耳聞 如此循環不斷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即可 初念時 妄想很多 此為正常之狀況 人人皆會 若不會 我們早已成佛作祖了 只要專注所念聞之佛號 久之有功 妄念自少 重要的是要覺的快 轉成阿彌陀佛名號要快 不要任妄念一直想下去 另外 念佛時口中念佛是方法手段之一 平時生活應與佛之心願解行相同 若只是口念佛 而自己還是不依佛教誨而修持 還是人我是非 貪瞋癡慢 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 此則非真念佛 必須心口一如 解行相應才是真念佛ㄚ
祝福您 學佛路上 佛菩薩加持 此生必成無上道



聽經 明理 改過 行孝 行善 念佛此為人生第一大事 更是家庭美滿幸福之大根大本ㄚ 不可不知不學ㄚ 祝福您 六時吉祥 阿彌陀佛
建議您 先聽了凡四訓與幸福人生講座(蔡禮旭老師)之 DVD與書來看多遍 再請俞淨意遇灶神記來看 次再請認識佛教 再請十善業道經 請地藏經 自可明白 真誠與您分享 真學佛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學佛從聽經明理開始 長時薰修 老實念佛 一門深入 方能成就 您可聽 淨空老法師講經 在華藏衛視 天天有播放 或可至華藏淨宗學會 請法寶DVD 或書來學習 為公益單位 一切皆免費結緣 若不知何處 可上網查詢 而佛教給我們修行的原則 歸納起來就是: 『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 』 聽經 念佛 長時薰習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自可成就 可上以下之網址 多看覺悟的人生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puremind-pureland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5 15:12: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06000010KK043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