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廣東話喜歡用『D』這個英文字?

2009-01-05 3:10 am
廣東話好中意用「D」呢個英文字


好似『果d人』『遲D先』『快D啦』



點解唔係E、唔係B,而係D呢?

回答 (6)

2009-01-06 3:02 am
✔ 最佳答案
有關這個「D」字的來由,在「Yahoo知識+」早見論述,如pc150589君所詢問的「為什麼廣東話會加入了英文字'D'呢﹖」便是一例。
在此我先行引用cat_cheng03君之部分解答:
正字應為----尐
近音(did)
這不是廣東話的自創字,漢代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已有此字。『尐』,注音「子列」切,解作「少」也!
以下是一點補充:
不錯,廣府話口語中常用的字「D」,並非舶來品,而是道道地地的漢語,正字是「尐」,寫法是「小」字下加一捺。
「尐」,《說文》:「尐,少也。从小,乀聲。」段注引《方言》:「尐,杪,小也。」可見「尐」的字義是「少」。
至於讀音,「尐」字《玉篇》標「子列切」,《廣韻》標「姊列切」。
「子」、「姊」均屬「精」母,清音,按推導得粵音聲母「dz-」;
「列」屬「薛」韻,入聲,按推導得粵音韻母「-it」。
故「子列切」應得「dzit7」(陰入調,有音無字)或「dzit8」(中入調,同音字「哲」、「節」等)。
然而「哲」字和「D」字讀音相去甚遠,又當如何解釋?
原來漢語音韻發展史上,有「古無舌上」之說,即中古的「舌上音」(可理解為以「dz-」、「ts-」為聲母的字音),在上古均屬「舌頭音」(可理解為以「d-」、「t-」為聲母的字音)。
由於「尐」字古來已有(《說文》在東漢成書),所以雖然在中古時代是「舌上音」(聲母「dz-」),但東漢時應讀成「舌頭音」(聲母「d-」)。
常用漢字的讀音多滯古不變,所以「尐」字可讀成「dit7」(陰入調,即上述引文之「did」音),韻尾脫落得「di7」,類似於英語的「D」。
到了現代漢語,「尐」字只在方言出現。粵口語的「尐」字由「少許」引申,至「一些」、「一點」之意,用例如下:
「買多尐」:「購買多些」;
「快尐去」:「快一點去」;
「爭尐得」:「差一點便行」;
「個尐人」:「那些人」;
「尐咁多」:「那麼少」(「多」字變音為「doe1」,作「少」解)。

2009-01-05 19:03:44 補充:
勘誤:
「dit7」韻尾脫落後應得「di1」(陰平調)。
參考: 陳伯煇(1998)。《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香港:中華。 李思敬(2000)。《中國音韻學基礎》。臺灣:商務。
2009-01-05 10:47 am
這問題真好! "點解唔係E、唔係B,而係D呢? "
廣東話(我相信你指廣州話或香港用的白話)!
很多人以為香港人才用 "d" 來表示一點點的含意,或者以為受西方文化影響才有這沒字有音的口語,這是錯誤觀念!原因在於此音早存在於廣東話(泛指廣東地區大語系),包括客家話和潮州話!古客家語發音義與廣州用法無異,讀音 "yu did" 即同廣州話 "有d" 相同,潮州音稍有異,發音如 "zeg dih gia" 即是有一丁點兒的意思,亦是廣州話 "d"的含意!
有空可問問相關人士作實有關本人言論!
2015-12-28 4:44 pm
1. 「尐」由說文解字(東漢)到廣韻(宋朝)都無「啲」音。
2. 「尐」一直只有類似「哲」、「滋」音,「啲」音完全係另一個音,聲母韻母都變哂;而「古無舌上」只係一個假說,即想當然齋噏,無太多證據支持,所以將「尐」讀「啲」,相當有嫌疑。
3. 「啲」最早在明末清初(1616年)出現,「啲」就算唔係正字,都係長時間約定俗成下的產物,比孔仲南堆切「尐」為「啲」(1933年),歷史更悠久。
2009-01-07 3:34 am
因為順口d,所以d就=點
好似 快點啦~遲點先~果點人
2009-01-06 12:56 am
henrynmh
對語言發音研究相當了得.
非常佩服!!
2009-01-05 3:13 am
「D」呢個英文字:有小小,部份既意思...

同埋在廣東話都冇一個口語既字可以取代「D」呢個英文字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23: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104000051KK018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