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七十年代未有機打
八十年代先開始有電子遊戲機中心
2009-01-10 17:43:31 補充:
紅白機都是八十年代的事
七十年代可能會玩雅達利(但出現時間要查一下)
但不是普通家庭玩得起
當時對但打機有興趣的
多是小學生
青少年似乎不好此道.
2009-01-10 18:58:19 補充:
我應是八十年代青少年,而家姊就是七十年代青少年了。老實說,相比於我,實在不太覺得她那年代有什麼娛樂的。
當時還沒有九年免費教育,小學升中試,中三淘汰試,每一個都是難過的關卡,她給我的印象就是:讀書!讀書!讀書!(儘管,我真的不覺得她有多會讀書)當時會考不像現在那麼易過關,14分升中六還算嚴苛?當時考幾個B都不一定有中六可讀。
再加上,既然不是強制性教育,每個青少年都面對一個可怕的問題:父母逼你停學出來工作。聽過有不少慘劇,一位中學生,明明學業成績名列前矛,但父親一聲“要養家”,就要立刻停學出來打工廠工。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只有大歎一聲可惜,就眼白白看著一位青年前途未卜了。女的更被認為是“蝕本貨”,讀那麼多書將來只會益了老公,那就在未嫁前打幾年工貢獻家庭吧。
當然,不是每對父母都如此刻薄,望子成龍,希望他學業有成解除家庭困境還是有的。不過,讀不下去的話,就證明你不是讀書材料,那還是出來工作吧,家庭可沒能力供你重讀一年。今天會考考了幾個C,相信已經興高彩烈憧憬自己選那一所大學,選那一個學位。但當時,這卻是傷心得要跳樓的成績。
另外,當時每家門禁是很深的,特別是女生,不要說放學要立即回家,和男生煲電話粥?別傻了。所以當時長我一輩的鄰居,給我的印象是,除了讀書,還有都是讀書,真的很灰暗。
不過當時青少年的活動,還是有的。但有些活動,現在不好談,那就是政治活動。七十年代初,國內正在文革,香港又有保釣,不少學生投身愛國運動。不過在七十年代中就被殖民地政府窒息了,蘋果日報說那時可以“不少文藝青年在海運大廈聚腳,喝巴西咖啡,談文藝,談無政府主義,中文運動,反貪污,保釣。”這些,聽起來有點像五四新文化活動時的情境,但我沒機會親眼目睹了。
另外打球?可以的,但足球,籃球太貴,大部分人買不起,只有問社區中心借吧,問學校借吧,放學後打個多小時的球,也是蠻快樂的。當時最多人玩的是乒乓球,為什麼?便宜呀!不少人玩猜球,什麼一心一命,一心兩命,輸了連球拍都取去,真殘忍。
樓上說的郊遊也不錯,不過最好即日來回,而且男還男去,女還女去,絕不可有異性存在。當然很多人會瞞著爸媽,男女同遊。但不小心弄出什麼“意外”來就不好了。
看電影也是娛樂的一種,不過次數不會太多,因為零用錢不多啊。當時某些基督教會,還流行說看電影是魔鬼引誘的一種。(後來改為說打遊戲,打桌球了。)
跳的士高聽說也頗流行的,還有如樓上所說,有電影油脂推波助瀾。不過家姊不好此道,我也認識不多。
另外外出多坐坐公園,三五知己聊天,吃軟雪糕,在家就看電視,男的看龍虎門,女的看姊妹雜誌,那就是他們的娛樂了。打遊戲機,以我記憶應是八十年代的事,那些雅達利,差不多等於一個家庭一月薪金,沒多少人玩得起的。
參考資料:
http://www1.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cfm?iss_id=20090104&sec_id=38167&subsec_id=38173&art_id=12045940
2009-01-23 17:45:48 補充:
ken知識長說的侵略者,應該多在士多門口打,有些酒樓大堂也有射擊遊戲.
但似乎玩的是兒童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