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港城 (前上環街市)
前上環街市原本由南北兩座風格相同的建築物所組成,中間被文咸東街和永樂東街所分隔。南座建於1914年,由文咸東街延伸至皇后大道中,已於1980年被拆卸。現存的是北座,面積較小,建於1920年,在二次大戰時曾用作米倉。
圖片參考: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Image33.jpg
上環街市的設計揉合了哥德及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大樓以紅磚砌成,以花崗石作地基,底層入口有大型圓拱。
1989年,香港土地發展公司在重建上環時,基於上環街市歷史悠久、外型古樸、結構完整穩固,認為值得保留,於是採納了建築師何弢的建議,將之改為傳統行業及工藝品中心。
原來的上環街市只有兩層,為了多添一些店舖,建築師乃利用其高樓底的特點,在兩層之間各增建一個閣樓,圍繞整座建築物。後來又在原來一樓的天花開一個大洞,加設扶手電梯,使之成為一座仿若四層的建築物。
在拆卸的過程中,亦有一些意外收穫,一些一直被遮蓋著的結構及磚牆的圖案得以重見天日。建築師為了將這些美麗的結構展示出來,因而作了一些改動以配合這些新發現。如原來埋在地下的柱躉,現在用玻璃蓋著,加以燈光照射。又如屋頂的架及大麻石的梯階,都加以保留及粉飾。
前法國傳道會大樓 (特區終審法院)
前法國傳道會大樓於1843年建成,樓高兩層,初時命名為「莊士敦樓」,是首任總督砵甸乍所委任的副貿易總監莊士敦 (A. R. Johnston) 的官邸。1843年至1846年間,政府曾租用這座大宅作總督的臨時官邸。1860年之前,建成了角樓。1879至1890年間,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董事庇利羅士成為新業主,銀行的職員亦成為了新的住客。據說期間大樓的正面曾進行修建工程。
圖片參考:
http://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Image43.jpg
大樓大約在1890年易名為「比更是菲樓」(Beacons-field),可能是敬仰英國首相狄士累利 (又稱Lord Beaconsfield) 的表現。1915年,法國傳道會以港幣38萬元購下「比更是菲樓」,進行重建,將之改作宗教用途。1917年3月工程完成,定名為「法國傳道會大樓」。整座大樓以紅磚及花崗石砌成,樓高三層,附有地窖及角樓,較特出的是大樓西北面加建了一座圓頂的小教堂。
在香港淪陷以前,港府曾徵用這座大樓。日治期間,大樓亦曾被日軍佔用。日軍投降以後,被囚於赤柱的前布政司詹信 (Frederick Gimson) 在這大樓成立臨時政府,暫作香港政府總部的辦公大樓,以處理日軍投降後的問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外國宗教組織紛紛撤離中國。法國傳道會也淡出中國及香港。1953年,將大樓售予香港政府,作教育司署 (現已稱為教育署) 總部。
1965年,大樓改作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0至1983年,供最高法院暫時使用。及後改作香港政府新聞處。至1997年,大樓重修,改作特區終審庭之用。
救 恩 堂
西 區
III
巴 色 傳 道 會 在 一 八 六 一 年 建 成 的 救 恩 堂 位 於 高 街 及 西 邊 街 交 界 , 曾 在 一 九 三 二 年 作 大 規 模 的 擴 建 。 建 築 物 為 歌 德 式 風 格 , 北 端 更 有 一 個 塔 樓 。
皇 后 碼 頭
中 環
I
建 於 一 九 五 三 至 五 四 年 , 為 香 港 唯 一 一 個 公 眾 及 皇 家 碼 頭 , 曾 舉 行 很 多 特 別 議 式 。 其 中 多 任 港 督 曾 在 此 碼 頭 登 岸 履 新 。 碼 頭 為 單 層 建 築 , 屬 實 用 主 義 建 築 風 格 , 只 有 少 數 裝 飾 , 包 括 中 英 文 名 稱 牌 匾 。 現 在 碼 頭 已 被 拆 卸 , 並 計 劃 重 置 在 中 環 海 濱 。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1-02 14:24:17 補充:
更多資料可到︰
qcrc.qef.org.hk/webpage/19984196/1/cwheritagetrail.html
www.hk-place.com/view.php?id=234
2009-01-02 14:26:06 補充:
還有︰
hkcww.org/forum/viewthread.php?tid=682&extra=page%3D1
www.cciv.cityu.edu.hk/website/?redirect=/field/2003-2004-b/306A/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