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性和鹼性電蕊分別?

2008-12-28 6:24 am
請問碳性電蕊和鹼性電蕊有mud分別??

回答 (1)

2008-12-31 4:52 am
✔ 最佳答案
鋅碳電池
鋅碳電池是最常用的乾電池,多用於電桶及小型收音池的正電極是一支被碳粉及氧化錳(IV)的混合物包圍的碳棒,是接收電子的地方。
電池的外殼由鋅造成,是電池的負電極,即是釋出電子之處。電解質是糊狀的氯化銨。


負電
Zn(s) → Zn2+(aq)+2e-
正電極上發生的還原作用:
2NH4+(aq)+2e-→2NH3(aq)+H 2(g)
氫的導電性很差,在上述反應過程中,氫氣會在正電極積聚,會防礙反應繼續進行,減少電流。故要在電池內加入一種氧化劑------氧化錳(IV),以除去氫氣:
2MnO2 (s)+H2 (g) → Mn2O3 (s)+H2O(l)
鋅離子則與氨反應,生成絡合物:
Zn2+(aq)+2NH3 (aq)+2Cl-(aq) → Zn(NH3) 2Cl2 (s)
電池內的整體反應:
2MnO2 (s)+2NH4 Cl(aq)+Zn(s) → Zn(NH3) 2Cl2 (s)+H2O(l)+Mn2O3 (s) 
電池內的總電壓為1.5V,這種電池適用於只需少量電流的電器,如電桶及小型收音機。
但此電池至少有兩個缺點,若電池放電太快便不能及時除去生成的氣體,令電壓減低,要暫停使用一會,電壓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此外這種電池的壽命亦較短,這是因為鋅電極及銨離子之間會有一種緩慢的直接反應。
一段時間後鋅外殼會變薄,電池內的糊狀化學藥品便會泄出,在電池外加上一層鋼製或膠製的外殼,可防止糊狀化學藥品泄出。
*鋅碳電池的大小型號 , 現時市面有多種不同大型號的鋅碳電池,分別為AAA、AA、C及D。AAA電池體積細小,多用於小型收音機。AA電池的使用最為廣泛。C及D型號電池的體積較大,可提供較多電能。
回到最上層
氧化錳電池

在乾電池未發明前,被廣泛使用為直流電來源的是銅鋅電池,但因乾電池密封組件中不使用流動液體,較輕便,且避免積聚氣體破壞容器,也免除了因氫覆住陰極而造成電池電位下降所以逐漸取代了銅鋅電池。在允許電子轉換及消耗反應所產生的氣體兩方面而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圖片參考:http://home.sbc.edu.hk/%7Eyhk/Student%20project/CHEM%20web/new_pa2.jpg


乾電池是最通用的電池之一,又叫做Lechanche'電池,得名自發明家GeorgesLechanche'(1893-1882)乾電池的負極是鋅罐,它常用鋼或紙板外套包圍,防止與大氣作用。正極是一支碳棒及外層包圍碳棒的二氧化錳(MnO2)和石墨粉的厚漿。兩電極之間填滿了NH4Cl和ZnCl2的飽和溶液和一些惰性漆料濕漿糊,當電極被連接時,負極的鋅即被氧化就失去電子(e-)。失去的電子便經由電線跑到正極使NH4Cl中解離出的NH4+離子還原,同時也形成氫氣。釋出的氫再被氧化錳所氧化,而NH3則被利用形成錯合物。
在負電極(陽極-氧化作用發生的地方)﹕
Zn(s) + 2OH-(aq) ----> ZnO(s) + H2O(l) + 2e-
在正電極-石墨和氧化錳(IV)的混合物(陰極-還原作用發生的地方)﹕
MnO2(s) + H2O(l) + 2e- ----> Mn2O3 (s) + 2OH-(aq)
電解質﹕氫氧化鉀
總反應﹕ Zn(s) + 2MnO2(s) ----> ZnO(s) + Mn2O3(s)
備注﹕當電池在操作中電池的外殼並不包括在化學作用中,所以電解質不會洩漏。
類型﹕原乾電池
電壓﹕1.5 V
形狀﹕圓柱體
大小﹕可有不同大小


價格﹕較貴
好處﹕壽命較長, 電解質不會洩漏, 可存放較長的時間,
有穩定的電壓及大的電流
壞處﹕較貴,不可充電
用處﹕用於一些需要不斷有大電流提供的電器。如裝有摩托的玩具,錄音機,照相機。

2008-12-30 20:54:27 補充:
唔好意思,上面d式有問題
鋅碳電池

鋅碳電池是最常用的乾電池,多用於電桶及小型收音池的正電極是一支被碳粉及氧化錳(IV)的混合物包圍的碳棒,是接收電子的地方。

電池的外殼由鋅造成,是電池的負電極,即是釋出電子之處。電解質是糊狀的氯化銨。

2008-12-30 20:55:32 補充:
負電

Zn(s) → Zn2+(aq)+2e-

正電極上發生的還原作用:

2NH4+(aq)+2e-→2NH3(aq)+H 2(g)

氫的導電性很差,在上述反應過程中,氫氣會在正電極積聚,會防礙反應繼續進行,減少電流。故要在電池內加入一種氧化劑------氧化錳(IV),以除去氫氣: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27: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27000051KK019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