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門豹是歷史人物,見於史記,去片
【人民報】西門豹,戰國初期人,在魏文侯時任鄴縣縣令。他破除當地「河伯娶婦」的惡俗,管為人知;但是開鑿水渠、發展農業生產、廣受百姓愛戴的事蹟,就少為人知。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列國爭霸,魏國首先崛起。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作為魏國的第一代君主登位。鄴地(今河南),靠近漳河,毗鄰趙國,是軍事戰略要地。但是漳河連年氾濫,兩岸百姓深受其害,官吏無能,百姓怨聲載道。這樣,鄴縣非但不能起到外禦強敵的作用,反而成為魏國的肘腋之患。在大臣翟璜的推薦下,魏文侯決定任命西門豹為鄴令。
西門豹悄悄地來到鄴縣,瞭解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惡俗:每年「為河伯娶婦」祈求水患遠離。本來,河伯是古時的水鬼,名叫「馮夷」,而鄴縣漳河的這水鬼,不僅被尊稱為河伯,還要娶妻。水鬼娶妻可是要人命的,根據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裡的記載,這是讓一個美麗的少女,坐在一條裝飾漂亮的船上,送入漳河之上,船開始是浮在水面上,漂了數十里之後,船(因捲入渦流)傾覆,這代表河伯收納了。這種殘忍的儀式是由廟裡的巫婆(祝巫)、地方的長者(三老)與城內的官吏(廷椽)合力演出的。若有交不出鉅額贖金的民眾,只好把女兒送給河伯為妻。西門豹來了個將計就計,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策,以巫代女獻祭,揭穿了「為河伯娶婦」的斂財消災的把戲,智懲巫婆和三老。讓民眾不再受騙,以為替河伯娶婦就能消災了。
西門豹先除人患之後,就開始致力於平息水患。西門豹多次勘察後,決定沿漳河開挖12條水渠,引流分洪,蓄水灌溉。在西門豹親自督促下,鄴地百姓經過數載埋頭苦幹,12條大水渠終於修成了。治理好了漳河,農田得以旱澇保收。相傳鄴地的百姓感激西門豹功績,把漳河十二渠又稱作「西門十二渠」,也是黃河流域出現較早的灌溉工程之一。據史書記載,它到漢代還在發揮利民的效益。
在鄴地,西門豹除了治理漳河外,為官也十分清正廉明。《史記》中記錄:「豹以威化御俗,幫八不敢欺。」由於西門豹治漳河時,有些法令會得罪一些權貴,因此不斷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說他的壞話,數落西門豹「稟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官無計會」,巴不得魏文侯將西門豹革職問罪。為了查明事實真相,魏文侯決定親自到鄴地視察。
魏文侯到了鄴地,看到溝渠交錯,莊稼茂盛,但察看糧倉和府庫時,果然如人所告:糧倉裡不見顆粒糧食,府庫裡不見絲毫錢財,兵庫裡不見一矛一盾,衙門裡也不見有人審理公務。
於是魏文侯責問西門豹:「當初翟璜推薦你任鄴令,總希望你能有所作為,想不到你把鄴地治理得這麼亂,你若能說明其中原委倒也罷了,否則削官問斬!」西門豹不慌不忙地答道:「臣聽說有作為的國君富民,圖強霸的國君富武,只有亡國的國君才富府。我以為大王現在是想做一個富國強兵的君主,所以我實行蓄積於民。這樣說大王也許不信,請允許我登上城樓,擂響戰鼓,大王所要的甲兵粟米可立即備好。」魏文侯聽了半信半疑,便由西門豹陪同一齊登上了城樓。
當西門豹擂完第一通鼓時,只見鄴城軍民個個頂盔貫甲,挽弓荷箭,披掛而列。第二通鼓聲擂罷,一支有牛車裝載、百姓肩挑背負的運糧大軍,已立即趕到城樓腳下。魏文侯看了驚喜不已,對西門豹說:「我現在明白了,請下令收兵吧!」西門豹便搖了搖頭,擺手道:「不行,我與老百姓之間有約法規定,講究信譽,決非一日之功。現在既然已擂動出征的戰鼓,卻又接著下令收兵,今後鄴地的軍民就不會聽命於我了。」說到這裡,西門豹斬釘截鐵地向魏文侯請戰:「燕國經常侵擾魏國八城,臣請北擊,收復失地。」魏文侯同意了西門豹的請戰要求。於是,西門豹帶領將士北上擊燕,很快收復了被燕侵佔的土地。鄴地也從此成為保衛魏國邊境的一道堅固屏障。
儘管西門豹只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鄴令,官職不大,史料對其生平記載也少之又少,但是從一些零星瑣碎的文字記載中,已經可知人們是何等敬慕和愛戴西門豹。西漢學者褚少孫曾無比感慨地說:「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就連稱雄一世的曹操,對西門豹的智謀和品質也推崇備至,後人更把他看作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位不多得的地方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