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任用的人材和採用的策略是什麼?

2008-12-23 12:14 am
戰國七雄任用的人材和採用的策略是什麼?

回答 (2)

2008-12-23 2:30 am
✔ 最佳答案
戰國七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戰國七雄)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5/China_2c.jpg/180px-China_2c.jp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圖說戰國七雄;當時的中國還有其他的諸侯國,其中以七雄最為強大。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戰國七雄

齊國 | 楚國 | 燕國 | 韓國 | 趙國 | 魏國 | 秦國

[編輯] 歷史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楚國北上與三晉爭奪鄭遭受失敗,轉而向東方略地擴展,於是前306年消滅越國。
至戰國中期,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格局。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
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前341年)中兩次負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別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連橫攻秦,罷于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2009-01-01 7:08 am
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楚國北上與三晉爭奪鄭遭受失敗,轉而向東方略地擴展,於是前306年消滅越國。

至戰國中期,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格局。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

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前341年)中兩次負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別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連橫攻秦,罷于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9 13:15: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22000051KK0106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