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巴路線歷史

2008-12-19 1:53 am
我想要70號的歷史,興衰

回答 (2)

2008-12-19 3:38 am
✔ 最佳答案
九巴路線70號 上水←→佐敦(匯翔道)
本路線提供上水、粉嶺、大埔、中文大學往來沙田、九龍塘、何文田、油麻地、佐敦的巴士服務,為北區老牌路線,原稱 19,於1968年1月27日起投入服務,以配合獅子山隧道通車,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改稱 70,並繞經聯和墟,是少數早期實施一人收費的巴士路線之一。(有關歷史詳見本線資料底部)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新界東部只有沙田剛開發成新市鎮,大埔及粉嶺上水等地方尚未發展成新市鎮,整體人口變動不大,而當年九廣東鐵(現稱港鐵東鐵線)並未電氣化,新界東部居民往來九龍市區,巴士是必須的途徑,當年更是北區唯一直達市區的巴士路線,因此本路線客量穩步上揚。
好景不常,1982-1983年九廣東鐵分三期電氣化,縮短了往來新界東至九龍市區的交通時間,令本線客量開始流失,後期再加上吐露港公路通車,愈來愈多特快線投入服務,本線便顯得非常迂迴和緩慢,客量更受打擊,班次亦開始縮減。
1997年1月13日起因 270A 投入服務,為善用 270A 收車的空調巴士提供空調服務,成為第一條途經大埔公路(馬場至廣福段)提供空調巴士服務的全日路線。但空調巴士班次極為疏落,加上當時九廣東鐵已成為新界東居民主要往來市區的交通工具,大埔公路沿線亦有頻密的紅色小巴競爭,客量仍然沒有起色。270A 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時,計劃把本線停止服務,不過最終在居民爭取下獲得保留,但班次再大幅削減,平均班次為 20-30 分鐘一班,現時客量異常偏低,即使繁忙時間都不會客滿。因此,九巴一直想改本線的營運模式,甚至多次提出建議取消本線,但全部都不成功,不是遭到市民反對,就是遭運輸署否決建議。經過多年的區議會與政府之間的角力,九巴決定作出讓步,增設多組八達通轉乘優惠,而轉乘後的總票價與本線相約,最終本路線於2008年12月7日起停止服務,結束超過四十年馳騁北區的歷史,由同日推出的12組八達通轉乘優惠(部份更同時有即日來回優惠)取代本路線。
值得一提,本路線行車時間為105分鐘,與九巴 63X 並列香港行車時間最長的專利巴士路線。
2008-12-19 2:07 am
當 1973 年 7 月九巴大幅重組新界路線後,70 號線便成為當時北區主要往來九龍的主幹線。在七十年代中期至末期,70 號線的主要路線改動,除了因地鐵興建而在市區改道,及於 1974-80 年間往上水方向繞經橫頭磡外,其餘是因應城門河以西的沙田新市鎮發展而實施的。早於 1973 年底,往九龍方向便改經沙田繞道,1977 年 8 月往上水方向亦繞經。這樣瀝源和禾輋兩居民都可以乘搭本線往來北區及市區。1980 年 6 月 3 日, 70 途經的一段沙田繞道被封閉了,餘下的部份也成了現在的源禾路和禾輋街。當時所有車輛都被迫繞開沙田墟,改以今天的沙田鄉事會路進出沙田。

當年新界東部只有沙田剛開發成新市鎮,大埔及粉嶺上水等地方尚未發展成新市鎮,整體人口變動不大,而當年九廣東鐵並未電氣化,新界東部居民往來九龍市區,巴士是必須的途徑,當年更是北區唯一直達市區的巴士路線,因此本路線客量穩步上升,並進入黃金時期。當時 70 號是新界東區首條採用一人收費模式的巴士路線,因此九巴亦相當重視,使用的巴士均是當時最新的車型,如 AEC Regent Mk.V,及至八十年代初期九巴大量引入利蘭「勝利二型」雙層巴士,70 號線亦成為首批引入該款巴士的路線之一。不說不知,在 1982-83 年間發生的十多宗「勝利二型」翻側意外,70 號線亦榜上有名。


收錄日期: 2021-04-27 13:00: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18000051KK010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