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小食
香港有咩特色小食??
我想知多一點,請佔多一點!!!!
回答 (2)
瓦砵砵仔糕——現時坊間所賣的砵仔糕,用模子蒸好糕點後,再用保鮮紙包裹…但最傳統的砵仔糕是用瓦砵來蒸製的。
廉價碗仔翅——現時已經登上酒家大雅之堂的碗翅,在昔日的香港是街邊流行熟食車中的「要員」。四五十年代在油麻地廟街榕樹頭一帶,他們用俗稱「倒餿水」,即附近酒家食剩翅頭翅尾,開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煮成。而更平民化的便用粉絲當作翅尾,但人們總是吃得津津有味。
豬皮蘿蔔——在昔時,香港的工廠妹最喜愛在工廠樓梯底一起吃豬皮蘿蔔嗱喳麵。
糖䓤餅——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歷史,因夾在威化紙薄餅的糖䓤有如一段段䓤白而得名。入口脆卜卜而不黏牙。薄餅超薄起軟,加上糖䓤和椰絲花食餡料,但現在很多遇見。
芝麻卷——即使在酒家也幾乎看不見芝麻卷的蹤跡。其賣相是黑色一卷卷,有如小型黑色布匹綢緞,亦因為像一卷曝光菲林,又名「菲林卷」。通常做芝麻卷會卷七圈,每一圈也很平均,咬落去以有彈牙清涼為佳。除了原味黑色芝麻卷之外,還有橙色的加入橙汁味的芝麻卷。
沙翁——以外脆內軟,掰開會看到內裡有很多氣泡的鬆包為上品。這是因為用滾水搓粉,所以炸時麵粉自然會鬆開。
熱蔗汁——在六十年代熱蔗汁和涼茶可謂是各有所愛,但現時即搾的熱蔗汁很少受人青睞,因為市面上實在太多果汁飲品了。據聞熱蔗汁對傷風感冒有治療功效。
人手炒栗子——只在只有旺角一處仍見有人手炒栗子的街頭小食,手炒栗子的好處是較鬆化,不像滾筒機器炒成的栗子般乾身而肉質死實實。絕住的手炒栗子會集香﹑鬆﹑粉﹑甜於一身。
麥芽糖夾餅——這個年代的人對麥芽糖沒多大興趣,但其實麥芽糖夾餅的滋味在於:咬住鹹鹹的太平梳打餅乾的同時,舌頭亦感受到黏牙的麥芽糖糖漿,感覺很「過癮」。
鹵味雞腳串——這是昔日電影院門口的熟食檔攤的其中一種常見小食。雞腳不新鮮會爛皮,所以要新鮮炮裝的才會有人吃。
狗仔粉——狗仔粉,或叫作銀針粉,是六七十年代的街頭小食。那時香港的經濟環境差,順德人以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充饑,由於粉條尖頭尖尾,既像唐狗尾巴,也像是一支兩頭針,所以有以上雅俗共賞的名稱。
潮州花生糖——由潮州民間小食傳入舊香港,曾經由於超市推出包裝花生糖而令潮州花生糖式微,但近來也有一兩檔以即製﹑即切的潮州花生糖復興。
砂糖夾餅——源自馬來亞,以平底鑊形鍋煎成的來餅,形像似蛋糕,內裡充滿花生砂糖餡料,外脆內軟,而咬勁十足,有如鬆糕般煙勒。
烚花生——跟包裝花生的不同之處是,烚花生以水烚煮而成,所以當年買烚花生時,都會用乾身蠟紙包裹,否則花生會弄濕弄爛紙袋。
原始煨魷魚——整隻魷魚在網燒的炭爐中煨乾煨熟,香味隔幾條街都嗅到。但是非常「熱氣」,很多人吃了一點兒喉嚨便會痛!
大菜糕——在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大菜糕是最平民化的甜品,當時大菜糕是雞蛋形狀,以雙手拿著雞蛋殼蓋住大菜糕液體,再雪凍而成,其實衛生情況欠佳。後來坊間亦有一種以雞蛋形大菜糕放在威化雪糕筒上的小食,深受小學生歡迎。
古老機器棉花糖——懷舊情味在於這種棉花糖是以一種需要用腳踏才打動摩打,去製造棉花糖絲的古老機器,相比起現在電動棉花糖機,多了一份人情味。
順德粉果——西關娥姐賣粉果也被當時粵語流行劇的題材。而娥姐粉果皮薄餡靚,當粉果走進六七十年代茶樓酒家,變成點心之後,衍生出很多「變種」,其中炸粉果的口味和蒸的與別不同,但莫名其妙地炸粉果這美點現在消聲匿跡於各大酒家。
鹽焗鵪鶉蛋——和炒栗子一伴成為當年冬日必吃的街頭小食。但由於鵪鶉蛋的膽固醇含量極高,而且使用鹽焗,多食大大增加高血壓等心血管病的危機,所以愛健康的香港人漸漸唾棄這美味的小食了。
各式酸味小食——包括酸蘿蔔﹑酸木瓜﹑酸青瓜﹑酸蓮藕,還有蕎頭﹑芥菜等…以前賣酸味小食的店舖,會在舖面陳列各個大大的透明罇,這些酸味小吃便浸在罇內的白醋糖水中。不過由於當年衛生狀況不佳,這些酸味小食是腸道傳染疾病的高危食品。
塑膠支裝果汁冰——流行於八十年代,以長條如香腸形的透明膠囊,注入不同顏色的果汁,然後冷凍而成。飲用時咬開膠囊末端,慢慢地啜飲冰涼的果汁。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19: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18000051KK004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