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奧運獎牌演變發展的故事
獎牌是奧運會形象與景觀工程的重要元素之一。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運獎牌獎狀由每一屆奧組委提供,但歸國際奧會所有,並且由國際奧會向獲勝運動員頒發,不過奧運獎牌頒發有個演變過程。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沒有金牌。冠軍拿到的是一枚銀牌、一枝橄欖枝和一本證書;亞軍是一枚銅牌、一枝月桂枝和一本證書。第三名沒有獎勵。據說,希臘人認爲金子代表世俗財富,有點俗氣,故不用金牌。
1900年第二屆巴黎奧運會的獎牌是長方形的,很特別。這是奧運史上惟一不是圓形的獎牌,獎牌長6釐米、寬4.2釐米、厚0.4釐米。正面是勝利女神手持月桂樹枝,飛翔在巴黎和世界博覽會的上空。獎牌上方和左右空白處分別刻有法國和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字樣。反面是站在領獎臺上的運動員,高舉著月桂枝,背景是體育場和雅典衛城。鑒於那時奧運會沒像現在這樣受人重視,巴黎人只是把它當作世博會的一個子專案。獎牌也突發奇想設計成了長方形。
到了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冠軍得到了金質獎牌。
1908年倫敦奧運會和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出現了直徑都只有3.3釐米的獎牌,不過這兩屆奧運會的金牌都是純金打造,這也是奧運史上的惟一。
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獎牌正面的圖案開始正式統一,它採用了義大利藝術家卡西奧利的設計:正面爲古羅馬競技場圖案,競技場旁邊是左手執象徵勝利的棕櫚葉、右手舉月桂枝的勝利女神像,競技場的上方是奧運會的屆數、地點和年代字樣;背面是運動員形象。國奧會同時對獎牌規定:圓形,直徑不小於60毫米,厚度不小於3毫米;冠軍和亞軍的獎牌必須是銀質的,純度等級至少在92.5%以上;冠軍獎牌還必須鍍有總重量不小於6克的純金;第三名獲得銅質獎牌。這種獎牌一直沿用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
2004年雅典奧運會對獎牌正面圖案重新進行了設計,背景由古羅馬競技場改爲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全景,勝利女神由原來的坐姿改爲動感更強的站姿,並且插上了翅膀。
國際奧會規定,以後的奧運會獎牌正面都將沿用這一圖案。
此外,國際奧會還規定,冬季奧運會的獎牌和獎狀應同夏季奧運會有所區別,但是沒有統一的標準。
對於獎牌和獎狀的頒發,國際奧會也有不同的規定。對個人專案,冠軍的獎品爲銀質鍍金獎牌和獎狀,亞軍爲銀質獎牌和獎狀,第三名爲銅質獎牌和獎狀。獎牌上應當注明獲獎運動員所參加比賽的類別和專案,並拴挂在一條可拆卸的項鏈或綢帶上,以便於運動員佩戴。對並列第一、第二或第三名者,都頒發獎牌和獎狀。
對團體比賽的運動大項和其他運動大項中的團體比賽小項,冠軍隊的隊員,凡是在奧運會期間至少參加了1場比賽的,每人都被授予1枚金牌和獎狀。獲第二、三名的隊的每位隊員分別被授予銀質獎牌、獎狀和銅質獎牌和獎狀。
在第1屆奧運會時,對獎牌質量的成分、規格大小和圖案設計等,都無嚴格的規定。據說,東道主認爲金子常常與賭博遊戲連在一起,顯得俗氣,故獎牌只有銀、銅牌兩種。授予冠軍的是銀牌和橄欖枝環,授予亞軍的是銅牌和月桂花冠,授予第3名的則只有銅牌。但是,爲了統計上的方便,本屆奧運會獎牌仍按金、銀、銅3類計算。
到了第3屆聖路易斯奧運會,首次向前3名優勝者頒發金、銀、銅質奧運會獎牌,並將頒獎儀式放在決賽後的現場進行。在1932年舉行的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上,第一次按金、銀、銅牌設置不同高度的領獎臺,並規定在每一個專案結束後立即發獎,而不是等比賽全部結束後再集中發獎。
經過不斷的發展完善,國際奧會對頒獎禮儀進行了規定:在奧運會期間,獎章應由國際奧會主席(或由他選定的委員)在有關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主席(或其代表)陪同下頒發。如果可能,在每項比賽結束後,立即在比賽舉行場地以下述方式頒獎:獲得前3名的運動員身著正式服裝或運動服登上領獎臺,面向官員席(冠軍站在中間,亞軍站在右側,季軍站在左側,冠軍站的位置比亞軍和季軍站的位置稍高),然後宣佈他們的名字和其他獲獎者的名字。冠軍代表團的旗幟應從中央旗杆升起,第2名和第3名的代表團的旗幟分別從緊靠中央旗杆右側和左側的旗杆升起。奏冠軍代表團的國歌時,獎章獲得者應面向旗幟。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12-06 15:38:41 補充:
歷屆奧運獎牌的發展︰
http://hi.baidu.com/%CC%A4%C9%CF%D5%F7%CD%BE%B5%C4%D0%A1%D6%C7/blog/item/5af39df29b8a4510b17ec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