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你中國古代有咩野樂器啊? 唔該你!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2008-12-05 10:58 pm
我想問你中國古代有咩野樂器啊?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唔該你!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回答 (3)

2008-12-05 11:21 pm
✔ 最佳答案
二胡
琵琶
古箏


木魚...............
2008-12-06 5:38 am
傳說「女媧作笙簧」。「簧」就是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最常為女人隨身攜帶的樂器──簡單小巧的口簧了。雖然不同的民族由於居住環境、文化淵源、審美習慣的不同,導致口簧的稱謂、形制、材料的多樣性,但口簧的發生原理與使用功能卻基本相同。

  口簧又被稱為口琴、嘴琴、口弦、中弦、扯篾。這些稱謂不但點明了樂器與口腔的關係,也形象地描述了樂器的形制以及演奏的方式。一根含在口中的簧片,通過手指的撥動或拉扯,引起簧片的振動,再經由口腔作為共鳴體,傳達出細膩、神祕、動聽的音調。一般說來,北方民族中的口簧多為鐵製環形、鉗形的單件異體簧;而南方民族則流行各類竹製、薄銅製的單件或多件自體簧。

  「不須挑逗勞苦心,竹片沿絲巧作琴,遠韻低微傳齒頰,依稀私語夜來深。」口簧能夠表達私密的隱語,並被廣泛運用於愛情生活、傾吐思念之情,這也正是它最被女人青睞的原因。您如果有機會到口簧流行的民族地區,不妨稍加留意,在那些姑娘們腋下的斜襟邊,如插有繪著美麗圖案的小竹管,裡面肯定就裝著口簧了。

說到彈撥樂器,中國人常常引以為榮,因為從古到今,共有數十種這類樂器在各民族中傳播,如漢族的琴、箏、瑟、阮、箜篌、琵琶、三弦,藏族的紮木聶,維族的熱瓦甫、都它爾,哈薩克的冬不拉等。而談到擊弦樂器,則可以說只有孓然而立的揚琴一種。它是在明清時期從域外傳入的。經過幾百年間在戲曲、說唱及民歌演唱中的廣泛應用,也成為公認的中國樂器了。

  也許因為揚琴採用的擊奏方法,及有很大的共鳴箱的緣故,它的聲音清脆明亮而又玲瓏剔透,非常適合為聲樂伴奏,所以,晚清以來,它成為許多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甚至有些說唱音樂就直接以它命名。如「山東琴書」、「北京琴書」(也稱揚琴大鼓)、徐州琴書、四川揚琴、貴州揚琴,以及榆林小曲、陝北打座腔、二人台坐唱等。演奏者一邊擊琴,一邊以故事中的某一角色演唱。表演者唱奏兼顧,相得益彰;聽眾喜聞樂見,興致盎然。中國各少數民族中,同樣有種類繁多的拉絃樂器,如維吾爾族「木卡姆」所用的「艾捷克」、「薩它爾」、「多郎艾捷克」,改良拉絃樂器「胡西塔爾」,哈薩克的「柯布孜」,柯爾克孜的「克雅可」,蒙古族「馬頭琴」、四胡,壯族「瓦琴」,藏族「根卡」,侗族「牛腿琴」等。

  上述拉絃樂器中,有七條弦的,如瓦琴;有四條弦的,如艾捷克;有三根弦的,如柯布孜;也有兩條弦的,如牛腿琴、馬頭琴;也有一根主弦外附九至十三條共鳴弦的,如薩它爾;胡西塔爾則是四條弦另附七條共鳴弦。它們的弓弦(馬尾)有的在弦間,如根卡;有的在弦外,如馬頭琴、艾捷克。每件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和技巧,如艾捷克、薩它爾有中亞風味,馬頭琴有草原之韻,瓦琴則頗有南國情致。它們分別在各民族的節日歌舞或民俗活動中伴奏助興。琴、瑟、箏、阮、琵琶等,因用手或撥子觸弦而統稱為彈撥樂器。它們的沿革史,至少都在2,000年以上。屬於傳統樂器中「輩份」最高的一群。同時,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相關的歷史傳說。例如箏,是因「施弦高急,箏箏然也」而得名;阮,原稱琵琶,由於魏晉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善彈此器而在唐代以後即以同名稱之;琴,則從其出世就與文人結下親緣,孔子、司馬相如、蔡邕、嵇康都是著名琴家,所以才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另外,俞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以琴心挑卓文君、嵇康臨刑前彈奏《廣陵散》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琵琶,原為直項、有品、手彈樂器的統稱,後來從西域流入一種曲項、梨形共鳴箱、橫彈、用撥演奏的樂器,深受時人的喜愛,於是,人們把後者專稱琵琶,而將前者分別稱做秦琴、阮等。2,000年過去了,人們早就忘記了琵琶是「外」來樂器,卻認為它比別的樂器更有中國味。
2008-12-05 11:15 pm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音樂理論探討中,律學之問始終是一個十分嚴肅而敏感的話題。因而有學者認為古代中國音樂理論的歷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律學歷程。傳說,黃帝曾讓一位名叫伶倫的樂官專門到崑崙北部「採律」,由此拉開了古人認識樂律的序幕。經過歷代的律學實踐,在形成了特有的中國律學體系的同時,最終由明代的朱載堉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十二平均律」(即「新法密率」),由此徹底解決了自古以來「黃鐘」不能還原的問題。

  古人很久以前已經開始了在律學方面的實踐,如在《國語‧周語》中就提到了「均鐘」。經考古證明,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被稱之為「均鐘木」,即音高標準器(又即定律之器)。這架戰國時期的「定律之器」,總體長度為115厘米、頭寬為7厘米、尾寬為5.5厘米,其發音體為木製材料。曾侯乙墓出土的「五弦琴」,是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聲學儀器」。

2008-12-05 15:20:42 補充:
中國最早的民歌總集《詩經》中所提到的樂器就有30多種。早在周代(前1066-前771),根據《周禮》,中國古代樂器分八音,即金(鐘等)、石(磬等)、土(塤等)、革(鼓等)、絲(琴瑟等)、木、匏(笙等)和竹(管簫等)。

http://news.epochtimes.com/b5/2/12/27/c9789.htm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43: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05000051KK006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