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一下孔子的生平和相關故事

2008-12-04 5:42 am
一定要有故事,快啊
要孔子生平和故事

回答 (2)

2008-12-06 3:05 am
✔ 最佳答案
孔子(前552年10月3日或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家世與生平

家世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農曆八月廿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鄹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徵在曾夢見山神駕著祥雲,口中喃喃自語:「禱尼丘[2]得貴子,繼衰周而素王,擇空桑為產地。」孔紇與顏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壯丁,即為孔子。(參見《中國文學史演義》第一冊,錢念孫教授著,正中書局,1999初版)


儀容

孔子像 宋馬遠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被稱為「長人」。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的說法。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早年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于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詳見《孔子家語》)

2008-12-05 19:05:38 補充:
周遊列國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後,孔子便到齊國。齊景公數次問政於孔子,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孔子得知不被受用後,便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

2008-12-05 19:05:50 補充:
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衞。其後,孔子率眾弟子週遊列國,輾轉于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2008-12-05 19:06:00 補充: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008-12-05 19:06:43 補充:
初事魯國

適齊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2008-12-05 19:06:59 補充:
留衞期間
孔子到了衞國,衞靈公提供孔子在魯國時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時間後,孔子遭人誣諂,孔子害怕獲罪而離開。

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回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有人勸孔子,要有所作為,便要拜見衞靈公夫人南子,孔子謝絕。但後來不得已而前去拜見,孔子入門時,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敢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

2008-12-05 19:07:22 補充:
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裏明白,孔子便告訴子路先前的執著連上天都討厭。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便離開衞國.

2008-12-05 19:07:32 補充:
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編輯] 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個人疲累的像條喪家之狗。弟子趕緊找回孔子,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2008-12-05 19:07:47 補充:
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思想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2008-12-05 19:08:07 補充:
《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仁」的人生哲學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覆探討的課題。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大抵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2008-12-05 19:08:21 補充: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也就是「我好」,「你好」,再進而推展至「大家都好」的意思!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2008-12-05 19:08:32 補充: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2008-12-05 19:08:43 補充: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008-12-05 19:08:56 補充: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奢也,寧戚。』」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2008-12-05 19:09:17 補充: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2008-12-05 19:09:28 補充: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樸實和文采兩面均衡)
「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患得患失)。」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安舒)而不驕(傲慢),小人驕而不泰。」

2008-12-05 19:09:58 補充:
仲有好多好多,詳情請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4%E5%AD%90&variant=zh-tw
2008-12-04 5:51 am
孔子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西元前五五一年~四七九年),生於魯國(今山東曲阜),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可是他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在一個貧苦而平凡的家庭中長大,成年時曾經做過管理倉穀、牛羊的記帳員。

  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孔子生在春秋時代的大變局中,王室既衰,禮崩樂壞,諸侯力征,百姓困苦。他要復興周代文化,志切行道,雖曾一度為魯國司寇,三月而教化行,惜未能卒用。於是周遊列國,凡十四年終不得行其志。晚年乃歸魯國,將古代文獻做一番整理工夫,於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這些就是流傳後世的六經。孔子學說的重點,大都在於六經,此外還有「論語」、「孝經」、「大學」、「中庸」。

  孔子致力教育,學不厭,教不倦,主張有教無類。四方來魯受教者日眾,史稱有弟子三千人,身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一生學說主張孝悌忠信,仁民愛物,崇尚禮樂,以世界大同為其政治理想。

  孔子五十一歲始為官,後攝行魯相,三月魯國大治。齊懼魯富強,選美色歌舞女子贈魯君,遂使沈迷酒色,政事荒廢。孔子見國事不可為,罷官離魯,周遊列國凡十有四年,未能一展抱負,深感君臣遇合之難,大道之不可行,決然返魯,潛心於春秋、詩、書、禮、樂之修正,仍教育弟子,至七十三歲逝世。

  孔子歿,弟子心喪三年,廬於墓旁者百餘室,因名其地為「孔里」,並各植樹一棵,又名「孔林」。孔子後裔承繼其儒學,為名相、博士、大儒,現在臺灣之孔德成先生,為其七十七世孫,孔子人格偉大,至公無我,是教育家、哲學家、亦是政治家。

  他的學生分散各國遊說諸候,宣揚孔子學說,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更發揚而光大之,遂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亦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自西漢以迄今日,二千餘年間,每次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重建新秩序,大多是確信孔子之道的人。中華民國政府規定以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孔子誕辰為全國教師節,以表示尊崇孔子之意。

  孔子學說博大精深,不僅在中國成為二千五百年中華文化的礎石,即在國外,亦發生宏遠的影響。鄰近中國的日本、韓國、越南等無論矣,其在西方,對於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及近代民主政治的影響,都很顯著。而在此世局動亂、人慾橫流之際,孔子的王道文化,實為救時的良方。在中國為「萬世師表」的孔子,終將成為世界人類的師表。
故事係http://www.chinalane.org/peop009/storytree/00002268.html睇啦
參考: 希望幫到你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11: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203000051KK018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