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句話 [ 求.仁.得.仁 ] 係乜野意思 ? [ 求.仁.得.仁 ] 出自何經典 ?

2008-11-28 12:09 am
一個多次尋死的人,


結果:


一定會求仁得仁 !

回答 (1)

2008-11-28 12:13 am
✔ 最佳答案
歷史故事:伯夷求仁得仁

【明慧學校】伯夷、叔齊,是殷商諸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三兒子叔齊為嗣,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讓位於大哥伯夷。伯夷說:“讓你繼位,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他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位,跟著逃走,都城的人就立了次子。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於養老,於是商量著等老了就一起去依附。

等他們去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兒子武王用車載著木頭牌位,上面稱父親為“文王”,向東前去討伐紂王。

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勸諫道:“父親死了,還沒有為他安葬,就大動干戈,可以說是孝嗎?你是殷商的臣子,卻想弒殺君王,可以說是仁嗎?”

武王左右的衛士舉起兵器想要殺他們,姜太公阻止說:“這是義士啊!”攙扶他們離開了。

武王伐滅殷商後,天下諸侯都尊奉周王為天子,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認為自己身為商臣,理當不吃周朝的糧食,於是跑到首陽山隱居,採薇充飢,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孔子高度評價伯夷、叔齊,說:“伯夷、叔齊不念人舊惡,所以別人也不怨恨他們。”伯夷、叔齊非常耿介,這樣的性格卻能不招人怨恨,正是因為他們對所厭惡的人,只要能改過,就不再放在心上的緣故。

孔子又說:“齊景公擁有馬匹四千,死的時候,百姓不認為他有德,所以不加以稱頌。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餓死,百姓到今天還稱頌他們。可見百姓是否稱頌一個人,看中的不是他有多少財富,而是他有多少德行。”

後來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是甚麼樣的人?”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啊。”

子貢問:“他們後悔嗎?”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有甚麼可以後悔的呢?”

(出自《論語》)


收錄日期: 2021-04-22 22:42: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27000051KK008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