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不管九龍寨城
自1950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當中有不少入住了九龍寨城,租建房屋。而且九龍寨城是一個「三不管」的地區,吸引了很多大陸鄉城中的撈家聚集,與本地的黑社會勾結,在寨城中進行各種非法的活動。當時貪污風氣十分普遍,非法的活動少有阻力,發展得很迅速,使寨城變得人流複雜,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罪惡的溫床。最能賺大錢的活動,就不外乎「黃、賭、毒」。
色情事業
50年代初,撈家們合資在寨城中築起了一個大 竹棚,內裏建了一個小舞台,請來了數個脫衣女郎,在台上表演脫衣舞。舞場的面積不大,只有百多個座位。營業時間由下午五時直至深夜,每場一小時,每場收費五正。為了招徠更多的觀眾,撈家們派出大量人手,到寨城的邊緣向途人宣傳,甚至租了數輛汽車到油地榕樹頭和廟一帶作宣傳,免費接送觀眾到寨城觀嘗表演。其後,脫衣舞不斷發展和擴充。當時,觀看脫衣舞表演也成為了不少人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一。可是脫衣舞旋風吹了數個月後,突然銷聲匿跡了。這大概是因為經過差不半年的演出,觀眾失去了最初的好奇心,大部分人都看厭了,不能維持下,故宣告結束。脫衣舞的衰落,並未使寨城的色情事業減卻;相反地,很多巧立名目的另類色情事業相繼出現,如「人體寫生」、「美女擦鞋」和「一元試片」等。
賭博事業
有言九龍寨城的色情事業的出現,特別是脫衣舞表演,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吸引人進城賭錢。說法不無道理,因為當時的賭博事業,規模雖然不算大,但利潤卻很高。寨城的賭館在龍津路的中心開設,位於賈炳達道近衙前塱道的入口處轉右的龍津路邊。凡去看脫衣舞表演的人,必先經過這間賭館。初時的賭館佔地約六百呎,內有一張「攤」和一張「牌九」。「攤」賭的是番攤,規模並不大,是「一皮兩正」的格句而已。所謂「一皮兩正」,「皮」是指扒攤的攤皮,每張只有一位扒「攤皮」的人,故曰「一皮」。而「正」是指投注的方格,「兩正」即是只有兩個投注的方格,是最小規模的攤館格局。
賭館內近扒攤者附近的牆角,有一個神位,叫地主財神。這神位的佈置很特別,牆邊貼上一張寫上「五方五土龍神,前後地主財神」的黃紙,在此之上又有一黃紙,上有「大殺三方」的字樣。神位下沒有香爐,卻有兩塊大老薑,一是插香燭之用,一是插一柄利刀,刀口向外,以示大殺三方。
50年代初,寨城的賭館只有番攤和牌九兩種,這是脫衣舞時代的情形。隨著脫衣舞的興,更多人知道寨城中有賭館,來賭錢的人愈來愈多。脫衣舞時代過後,賭館擴大了不少,開設了十三張和骰寶等賭局,人流也就更多了。那時候的賭博事業,盛極一時。
毒品事業
當年的九龍寨城品流複雜,撈家們乘機大肆作毒品交易,引來了大量吸毒者在寨城中聚集。那時寨城中的毒窟,共有三種,分別是白粉檔、鴉片煙館和紅丸館。寨城內有一條陋巷,名為「光明街」,但實際上,那裏異常「黑暗」,擺滿了賣白粉的檔口,最少也有七八家。七八家的檔口,並不代表有七八個老闆。因為他們的白粉,都是由一個大拆家交給他們出售的,他們要靠大拆家的關照,才有貨到街上擺賣。透過這方式,大拆家不用顧人去管理出售及收錢,也不用自已去準備大量的吸白粉用具,如錫紙等,省去不少麻煩。 吸毒者給「光明街」起了一個別名,叫「電台街」。為何出現這有趣的
名字?因為當吸毒者的毒癮發作時,便會全身乏力,說話的聲線也微弱,但一吸了白粉之後,就立刻生猛來。這就如一個電池快要用完的電動玩具,加了電池,再次活動起來一樣,故有此名。而他們口中的「上電」,也就是吸白粉了。1954至1962年間,寨城內的白粉檔所售的白粉,每包五角,是眾毒品中最廉價的一種,所以食白粉的人,全都是最低層的人。但他們並不是一出身就是貧窮的,絕大部分是因染上了毒癮,不能自拔而致窮的。寨城中的鴉片煙館與一般城外的煙館差不多,內有煙燈和煙槍提供。而煙槍又稱「旗」,有的煙館設一「旗」,有的設兩「旗」,最多設四「旗」。一枝旗的煙館,以「私家局」為號召,只招待衣冠楚楚,有高消費能力的客人;兩枝旗或以上的為「大檔」,專做低消費的人的生意。在50至60年代,一杯三分重的鴉片煙售價為五元正,價格明顯比白粉高,故吸鴉片煙的人衣著較吸白粉的光鮮,其收入也較高。透過「黃、賭、毒」,撈家、毒販、賭館主持人和貪污集團在九龍寨城中搜刮了不少社會資源,多取少用,以致一般下層市民愈來愈貧困。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11-26 21:26:57 補充:
劃清界線
當年寨城內實際上是劃分了東西兩區的,東區是黑暗地帶,充斥著一切不法的勾當。西區則全是善良人家居住的地區。因而所有煙館、賭檔和製毒販毒等非法事業,全都集中在東區。加上西區有一條路可通往賈炳達道,有些居民便從不到東區去,故東區的居民不會受到西區的「污穢」所影響。雖然如此,很多有知識的居民克勤克儉,明白這 樣的環境對下一代會有不良的影響,是以辛勞工作,或在城外做生意,努力儲蓄金錢,在城外置業,待有新移民來港定居,入住寨城,就會立即賣出石屋,遷出寨城。
2008-11-26 21:27:15 補充:
樓宇的問題
六十年代後期起,屋宇開始向高空發展,由六十年代初只有五、六層高的變為十一、二層高,七十年代更改建或加高致十四、五層,到了十八年代,城內人口已達四萬多人,樓宇又已達飽和。九龍城寨內樓宇高聳,只有兩幢設有舊電梯兩部,其餘都要徒步上落,一旦火警發生,真令人擔心。由於城寨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所以什麼都不受監管的,所以有不少的無良建築商,在建築時偷工減料以謀取暴利。如:建築商在建築時沒有打樁柱,石屎不夠堅固……等等。
2008-11-26 21:27:36 補充:
人口稠密
寨城人口自戰後逐漸增長。五十年代,寨城人口只有數千人,但在短短的十多年間,人口竟暴升至二萬多人。據八十年代的官方統計,寨城共住了一萬二千多戶人家,共四萬人。為應付急劇加增的人口,從前的木屋和兩層高的木樓,都要改建為石屎樓。石屎樓的高度也由最初的五、六層加至。到了八十年代,樓宇已到達飽和了。雖然樓宇有十多層高,但當中只有兩幢設有舊電梯兩部,其餘的都要徒步上落。
2008-11-26 21:27:55 補充:
時代的變遷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寨城自身的演變,如屋宇樓房的改建、人口急劇的增長、正氣的上升和民智的開發等,使寨城內的「黃、賭、毒」問題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賭檔和狗肉檔至60年代後期在寨城已不復見;而最後一間在60年代中期出現的脫衣舞和 放小電影的「新華聲」也在70年結束了。那「罪惡之所」、「三教九流之地」已成為歷史了。
2008-11-26 21:29:30 補充:
九龍寨城公園︰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gangao/2008-09/19/content_7322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