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之役疑難

2008-11-27 1:54 am
在八國聯軍之役中,共有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比、荷,十一個國家參與戰事。那為何這場戰役被命名為「八國聯軍之役」,而非「十一國聯軍之役」呢?

各位有任何見解或意見都請盡興發表。

回答 (3)

2008-11-27 3:02 am
✔ 最佳答案
因為清政府向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但與清政府戰爭只有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英軍中包括英在威海衛訓練的由中國人組成的中國兵團)、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
參考: 維基百科
2008-11-27 5:23 am
八國聯軍之役,乃由義和團排外運動而起。由於民間排外情緒高漲,仇外的慈禧便決定藉義和團的勢力驅逐洋人,結果義和團勢力不斷擴大,排外運動不斷升級,不但連清廷也控制不住,最終更引起英、法、俄、德、美、奧、意、日八國聯合出兵中國。



八國聯軍之役是十九世紀帝國主義對中國所進行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侵略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列強總共動用超過二十七萬的軍力,超過以前任何一場侵略戰爭。其中以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任統帥的十多萬聯軍佔領北京後,四出擴張。聯軍佔領範圍,北至山海關,西北至張家口,西南至山西邊境,東南至山東邊境。俄國更以十七萬大軍大舉南侵,齊齊哈爾、哈爾濱、瀋陽等城相繼失陷,七十天內,東北各省全為俄軍所據,中國正陷於空前的危機之中。





另外,美國恐各國乘機瓜分中國,提出第二次門戶開放主張。但俄國欲乘機瓜分中國,奪取更多中國北方的土地,德國更野心勃勃,英國亦以幫助鎮壓土匪為名,欲達成出兵長江之詭計,以實力佔據,此事如達成,則各國必效法,中國將即時被瓜分,可見當時中國境況的嚴峻。





而東南各省為免各國的入侵,竟與列強簽定東南互保約款,於是中國東南半璧保持中立,形成半獨立狀態。





由此可見,當時的局勢與太平天國時頗相似,但形勢卻更為嚴峻。清廷雖因列強恐怕推翻清廷會使中國瓦解,帶來更大的混亂而不將其推翻,但東南各省的中立仍威脅清室的統治地位;中國幾乎被瓜分更不在下話,因為今次列強欲瓜分中國是有軍事佔領作基礎,不同於以前爭奪勢力範圍時只是互相協議。因此,八國聯軍之役才是中國最危險的時期。
2008-11-27 4:10 am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進入清朝中國的英、法、德、美、日、俄、義、奧的八國聯合軍隊。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此事件最後以清軍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政府逃往陝西西安,最終與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賠款。
[編輯] 起因

[編輯] 慈禧太后與洋人之仇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編輯] 義和團起事
主條目:義和團

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

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拳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砲不傷」,慫恿慈禧借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1]。因此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拳民到處殺害外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編輯] 戰爭經過
1900年5月14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八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折回天津。

5月31日,新一波聯軍到達中國,並在6月17日攻佔大沽炮台。

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

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

6月16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亦曾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的虛假情報[2]。於是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

2008-11-26 20:10:21 補充:
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代表各國前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由於克林德曾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釀成戰爭的導火線。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3]。

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四兄弟率義和團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弒光緒,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

2008-11-26 20:10:40 補充:
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2]。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各國在準備以武力解救使館的同時,北京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負責指揮抵抗。

2008-11-26 20:10:50 補充:
事件最終演變為國際軍事衝突,在事件平息之前,約有45,000[4]名來自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英軍中包括英在威海衛訓練的由中國人組成的中國兵團)、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的八國聯軍以及反抗拳亂的中國軍隊與義和團拳民對戰。聯軍的指揮官是英國軍人Gaselee。就在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之前,聯軍早於6月17日攻佔大沽口炮台。

7月14日,聯軍佔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

7月15日,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華民六千多人。

2008-11-26 20:10:59 補充: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許景澄及袁昶被清廷處死。

8月2日,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日軍有9000人、俄軍3500人、英軍2500人、美軍2000人、法軍1000人,奧軍和意軍僅不到百人,拿著國旗虛張聲勢。

8月4日,聯軍向北京進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而聯軍總數開始時僅3萬多人(後來有所增加)。時值8月,氣候炎熱而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為進軍增添了種種困難。

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

2008-11-26 20:11:07 補充:
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左右。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離清軍的火力較遠。上午11時,美軍決定用梯子從城牆角邊爬上,第九步兵隊一些人帶著星條旗爬上城牆,是最先攻入外城的軍隊。雖然美軍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壓制,難以前進。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上9時,俄、日軍各自由東直、朝陽破門而入。

8月15日逐步攻佔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

2008-11-26 20:11:14 補充:
8月16日晚,基本上聯軍已經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離京,珍妃投井溺斃,下罪己詔,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懷來縣,隨後又輾轉逃亡至大同,後來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2008-11-26 20:11:24 補充: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兵、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佔中國東北。10月4日,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兇、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後來又加入了比利時、西班牙、荷蘭。

2008-11-26 20:11:32 補充: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懲治義和團罪首,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發配新疆。莊親王載勛、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自盡。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處斬。四月,醇親王載灃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謝罪,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了《辛丑條約》,除正約外,還有十九個附件。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餘撤兵回國。

2008-11-26 20:11:39 補充:
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中國。他們因為熱切執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發佈的命令:「你們知道,你們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5]四處擄掠,而備受批評。威廉二世的這段講話是對5世紀匈奴入侵歐洲的回憶。後來這段話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人借用來貶損他們的德國敵人。

2008-11-26 20:11:48 補充: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二十餘萬人進佔中國東北。北路俄軍8月攻佔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至9月佔領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佔據營口,10月佔領瀋陽,10月6日兩軍會師,佔據了東北全境。

在美國的歷史記載裡,稱這次軍事解除公使館危機行動為中國解救遠征,中國則稱之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008-11-26 20:11:57 補充:
八國 佔領部分
北京外城
德國 西北區
美國 西南區
英國 東南區
北京內城
日本 東城及西城的北部
俄國 東城南部
德國 東城區的南部
英國 西城的南部

2008-11-26 20:12:05 補充:
法國 西城中部
義大利 東西城各占一塊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英國、日本、德國 皇城東部
美國、義大利、法國、俄國 皇城西部

2008-11-26 20:12:19 補充:
[編輯] 影響

[編輯] 政治外交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條約規定議和大綱十二條、附件十九項;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連年利息4厘在內,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以中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被稱為庚子賠款。俄國索取賠款最多,達一億三千餘萬兩,近全額的百分之三十。

2008-11-26 20:12:27 補充:
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的努力下,美國退還近一半的庚子賠款,用於創辦清華大學。大沽口砲台被拆毀,北京及鄰近要塞由外國駐軍,京師關防洞開。

2008-11-26 20:12:37 補充:
[編輯] 經濟民生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平民進行有組織的掠奪和屠殺,聯軍屠殺了大量義和團團民和普通民眾。造成大量中國人員、文化遺產和財產損失,包括紫禁城、頤和園、西苑所存文物珍寶,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古觀象台,以及各王府、大臣府邸和民間所藏文物的失竊、破壞。北京城遭到嚴重破壞,據估計,其總值價值白銀數億兩。而八國聯軍之役後,中國民族自尊心遭受嚴重創傷,慈禧太后亦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2008-11-26 20:12:56 補充: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注釋
^ 國家文化資料庫
^ 引用錯誤 無效的 標籤; 無文字提供於名為lateqing70years的參照; $2
^ 實際上皇室只曾向清室臣下下達「宣戰詔書」,而該詔書未曾按現代外交慣例,交予外國使節。

2008-11-26 20:13:20 補充:
^ 數字統計不一。按唐德剛《晚清七十年》,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兵)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國五十人,義國五十三人。

2008-11-26 20:13:39 補充:
^ (德文原文: Ihr wisst es wohl, ihr sollt fechten gegen einen verschlagenen, tapferen, gut bewaffneten, grausamen Feind. Kommt ihr an ihn, so wisst: 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 Gefangene werden nicht gemacht. Führt eure Waffen so,

2008-11-26 20:13:42 補充:
dass auf tausend Jahre hinaus kein Chinese mehr es wagt, einen Deutschen scheel anzusehen. 這個演講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詳細參見討論頁)

[編輯] 參考書籍
(中文)(2006)《新理念中國歷史》.香港教育圖書公司.ISBN 962-948-193-6.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46: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26000051KK010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