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港英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並在1898年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並分別由兩國政府興建。1905年9月,立法局通過興建九廣鐵路。1910年10月1日,耗資130萬英鎊的九廣鐵路(英段)[1]落成啟用,總站設於尖沙咀。其後,1911年10月5日,來往香港與廣州的港穗直通車也隨華段建造完成而正式投入服務。
沙頭角支線
沙頭角支線在1912年4月1日正式落成通車,後來因沿綫興建了公路而客量大跌,在1928年廢止。 早期列車由蒸氣機車推動,直至1962年被柴油機車取代。
戰前發展
1930年,中國的內戰導致九廣鐵路直通車中斷運作。1935年,大圍車公廟增設停車點,但於翌年停用。1937年8月,九廣鐵路增加九龍至汕頭的直通車服務。
直到抗日戰爭開始,九廣鐵路(華段)因些經常受到日軍空襲,九廣鐵路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1938年10月因廣州淪陷,使九廣鐵路(華段)停止運作。香港淪陷後,日方於1943年完成修理整段九廣鐵路,重新復辦來往香港至廣州的直通車。
經濟急速發展
196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公共運輸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港英政府於1964年邀請了來自英國為香港交通未來發展進行研究,並在1967年發表《香港乘客運輸研究》[17]。研究指出1986年香港人口將達至6,868,000人,有必要優化現有的交通網路,以解決人口增長所出現的交通問題。
九廣鐵路現代化及電氣化
顧問公司於1967年建議將九廣鐵路(英段)[1]南面終點站由尖沙咀縮短至紅磡,以及九廣鐵路(英段)展開全綫現代化及電氣化計劃,以便改善市區與新界近郊的聯繫。1975年11月30日,位於紅磡九龍車站正式啟用,更於1979年成為剛恢復通車的港穗直通車的新終點站。
至於耗資35億港元的九廣鐵路(英段)[1]全綫現代化及電氣化工程於的電氣化計劃於1978年開展,1983年中完工,並於7月15日通車。
1981年,香港政府打算將營運九廣鐵路(英段)[1]的九廣鐵路局由政府部門改為公共法團,以讓新公司可以商業原則運作。1982年12月24日,九廣鐵路公司根據《九廣鐵路公司條例》正式成立。
由於顧問公司於1967年指出香港有必要興建集體運輸系統,因此分別於1967年及1970年分別提出兩套集體運輸系統,而香港政府於1972年成立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原則上同意先行興建興建的首4期共長20公里路綫的早期系統[18][19][20]。
1975年初,負責興建的日本財團因中東石油危機問題而決定退出,引致香港政府將早期系統略予縮減至15.6公里,為修正早期系統[18][19][20],連接觀塘站至中環站,於1975年11月動工興建,總工程費用為60億港元[19][20],有鐵路在1979年10月1日至1980年2月12日期間分段通車,成為香港第一條過海鐵路[20]。香港政府亦於1975年9月撥出共11.5億港元,成立全資擁有的地下鐵路公司,取代臨時管理局監督工程,在通車後以審慎商業原則負責經營鐵路[19][20]。
香港整體交通研究
1976年《香港整體交通研究》[21]指出,連接荃灣站至太子站的一段荃灣支綫在需求量、必要性、技術上的要求進行的,因此全長約10.5公里的荃灣支綫於1978年11月動工。荃灣站至荔景站及太子站(月台)於1982年5月10日率先開放。5月17日,荃灣綫餘下的美孚至深水埗及太子站(大堂及出口)沿途各站亦開放使用。[19]。荃灣綫通車後,並取代修正早期系統,經尖沙咀直達中環,修正早期系統餘下路段改名為觀塘綫及縮短至油麻地。
同時間,《香港整體交通研究》[21]曾建議的港島綫於1980年12月被香港政府正式批准,並在1982年3月動工[20],由上環至柴灣,將地下鐵路之路綫增至37公里[20]。港島綫金鐘至柴灣段在1985年5月31日通車,並於1986年5月23日延長至上環站[20]。
而1984年初,日本財團提出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建造-營運-移交)形式興建鐵陸兩用的東區海底隧道,有關隧道於1985年12月開始動工興建,在1989年8月6日竣工,觀塘綫由觀塘站經東區海底隧道延長至香港島的鰂魚涌站,中途站藍田站亦在同年10月1日啟用。
詳細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AF%E9%90%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