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纜車(1888年5月30日至今)是香港最早運作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亞洲地區第一條纜索鐵路,來往香港島的中環花園道和太平山爐峰峽。
山頂纜車路軌全長1.4公里,坡度4至27度,海拔28米至396米,車站包括花園道總站、堅尼地道站、麥當勞道站、梅道站、白加道站和山頂總站,來往兩個總站車程約8分鐘。
山頂纜車靠直徑44毫米及斷裂應力139公噸的鋼纜拉動,路軌軌距1520毫米,全程大部分地方均是單軌行駛,唯於中央位置,設有兩組路軌供兩部纜車交叉上落。山頂纜車由兩部鉸接式纜車以相反方向行走,每個小時可載2,800名人次。
山頂纜車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8/VictoriaPeakTram.jpg/300px-VictoriaPeakTram.jpg
地區
香港
系統種類
纜索鐵路
開始營運日期
1888年5月30日
系統長度
1.4 公里
車站數
6
每日乘客量
約10,700人次
軌道標準
1520 毫米(非標準軌)
營運單位
山頂纜車有限公司
[编辑] 歷史
在山頂纜車未有營運時,往來太平山至中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轎。在1881年,蘇格蘭籍的商人「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A. F. Smith)向香港總督建議興建一條連接中環花園道至太平山爐峰峽的鐵路,並於1885年9月開始施工。1888年5月30日上午八時,山頂纜車由當時香港總督威廉德輔爵士主持剪綵啟用。當天共接載600名乘客,而其首年客流量則達15萬人次,為當年香港人口的八成。
在1920年代山頂道(今舊山頂道)啟用之前,山頂纜車是唯一直接連接中環與山頂的交通工具。
在通車後至1926年前,山頂纜車分成三種座位:
頭等:英國殖民地官員及太平山居民;
二等:英國軍人及香港警察;
三等:其他人與動物。
通車時的來回收費分別為港幣4.5毫(頭等)、3毫(二等)及1.5毫(三等)。
在1908至1949年期間,車廂首排的兩個座位是預留給香港總督,背後更掛上「此座位留座予總督閣下」的銅牌。
1926年,山頂纜車機房的控制機組由原先的蒸氣渦爐推動改為用電力推動,並且興建架空電纜。
香港日佔時期,由於山頂及半山區在香港保衛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纜車服務一度停頓半年之久,延至1942年6月25日恢復服務。
1988年10月,纜車公司委託一間瑞士公司,為已經有100年歷史的纜車系統進行現代化工程。1989年6月19日,山頂纜車暫停服務,其工程包括改為自動化操作,拆除架空電纜,在總站設供電路軌給纜車上使用,及改用全新製造的纜車。山頂纜車現代化工程於同年8月4日完成,並於翌日重開。
2007年9月27日,位於中環花園道總站的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開幕,展出200多件有關的珍藏古物。
此外,在1988年,纜車通車100周年,纜車公司曾發行紀念郵票及首日封,2007年纜車公司為慶祝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開幕,推出1套4張的紀念車票,發行3000套。
在2008年5月30日,纜車公司為慶祝纜車通車120周年,票價由平日的33元回復至120年前的二等票價3毫,乘客更可獲仿製當年纜車車票,而職員均穿上維多利亞式的懷舊制服。當日所有收益均撥捐予汶川大地震災民。
車廂
1888年5月30日:由香港總督威廉德輔爵士主持開業,使用燃煤蒸氣發動機的木製車廂,載客30人。
1926年:改用電動拖曳齒輪驅動,載客52人。
1948年:用電動拖曳齒輪驅動新的全金屬製車廂,載客62人。
1959年:用電動拖曳齒輪驅動新的全鋁製綠色車廂,由英國Metal Sections製造,投入服務初期時是紅色車身的,載客72人,密封車廂使搭客能沿途欣賞風景不受天雨影響。
1989年:使用電腦控制驅動的全鋁製紅色車廂,由瑞士Von Roll Transport System Limited製造,載客120人。
營運時間
每日早上7時至午夜12時,每隔10至15分鐘開出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