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媒體靠誰吃飯 ??? 靠 "統計數字" 換取廠商願意投資節目搭的廣告時段的收益.
例如 : 某個談話性節目有 1% 的收視率, 反推整個台灣人民的 "母體" 就推算出有 23萬人同時在收看此節目
廠商 (假設是某茶品商好了) 便願意推出一檔 30秒的廣告 (假設要付 30萬, 這單價依不同節目, 不同時段, 不同秒數會有不同), 所以一小時的節目談話 45分鐘, 搭廣告 15分鐘, 有機會進帳 900萬 (當紅的節目也許不止, 而不景氣時單價也可以打點折啦).
900萬扣掉各種必要成本 (業務獎金, 製作費, 頻道費, 工作人員費用, 稅, 便當, 雜支, 利潤 .....), 當然名嘴每上一次檔便可以領一筆通告費, 通告費的高低依對方的行情分為 A/B/C....G 咖 (Cast 卡司) 而有不同.
你可以想像一下, 為何許多節目要有 "call-in", "網站" 或 "傳真" ??? 它是除了以裝設收視統計器之外一些重要的統計依據... 例如 : 在十分鐘的開放 call-in 時段內有 20通電話 (雖然只有 4通可以 on 檔) 表示潛在的收視大眾人數 (因為一般人不會無聊到去 call-in, 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瀏覽網站, 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傳真資料給李濤..... 所以換算成統計l數字, 一通 call-in 撥話也許代表 1萬個沈默的收視大眾....)
廠商腦裡想的是 : 若我的廣告被 20萬人看到, 我願不願意付 30萬 (平均每人 1.5元)廣告費 ??? 大部份的廠商是願意的 (若他到路邊發衛生紙, 有時還不只 1.5元), 因為只要因此有 1 萬人(1/20)各去買 2罐茶品(每罐 20元), 他們就有 40萬進帳, 就抵掉 30萬的廣告費了..... 而你喝了第一次, 就有可能再買第二次..... 那未來的購買他就是 "淨賺" 了.
你聽不聽名嘴講話其實並不重要, 那時段有人看到廣告才是目的, 收視率不佳的節目就會被有本事招來收視率的節目製作人取代, 所以大部份的節目就會依其 "目標族群" 設計 "灑狗血" 般聳動的內容.... 與事實因此愈離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