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源頭,目前尚未可以考證。以下是幾種的說法:
象棋由六博發展而來,傳入印度,發展成為恰圖蘭卡,恰圖蘭卡又與象棋相互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象棋、國際象棋。[1]
南北朝時,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後演變成寶應象棋。
傳說古代的棋子多以象牙為材料,所以稱為象棋。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事實上在遠古時期,中原亦多象)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其中以象棋名稱源自六博棋戲這種觀點最受中國人認同:
《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說苑》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如果是根據以上的內容,在戰國時候六博棋已經在貴族之間流傳開去,並開始以象棋稱呼六博。不過由六博演變為象棋,由始至終只有古籍提過,沒有任何實質的考古證據能夠證明這點。
至於發源地,目前以中國和印度比較可信,兩種學說分歧甚大。第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或者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古代交流極少有史料研究,另一原因是不少中國人富民族性,所以都以「中國發明象棋」這個觀點為基礎去找有利的證據。
象棋在唐代的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稱為寶應象棋。然而,近代象棋的形式大致上在北宋末年定型,有 32 枚棋子,棋盤中有河界,將帥待在九宮之中。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不過最接近現代中國象棋的是明朝開始,那時棋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
[編輯] 古書裡的象棋理論
棋經論 洪邁 南宋
馬飛過角,車便巡河。未得路莫離本位,已得勢便可爭先。鴛鴦馬,內顧保寨,騎河炮,河岸攔車,騎河車,禁子得力,兩肋車,助卒過河,正補士,等他車路,背立將,忌炮來攻。我勢弱勿輕進,彼勢強棄便攻。棄子須要得先,捉子莫教輸手。急趨將有後著可行,慢入悻無內子宜動。士象全或可求和,士象無兌他車卒。
算隱著,要成殺局,使急着,恐悻不完。得先時,切忌着忙;輸棋時,還叫定心。子力猛,局中尋勝;子力寬,即便求和。
順手炮,列手炮,補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車沖;當頭炮,橫車將路;破象局,中心進卒;解馬局,車炮先行;巡河車,趕子有功;歸心炮,破象得法;轆轤炮,抵敵最妙;重疊車,兌子最宜。
夫弈棋者,要專心、絕慮,靜算待敵,坦然無喜怒掛懷。大抵一局之中,千變萬化。如車前馬後,發炮逐卒,如電掣雷轟,炮鋪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躍。棋盤
象棋的棋盤由九條直線和十條橫線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條線的相交點上,並在線上移動。
棋盤中間的一行沒有畫上直線,稱為「河界」,通常標上楚河漢界字樣,源自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或標上「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等字樣。
現行的中式記錄方法是:九條直線,
紅方從右到左用漢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從右到左用數字「1」至「9」表示。
也就是說,紅方的直線「一」就是黑方的直線「9」,以此類推。
第四條直線(或第 6 條直線)和第六條直線(或第 4 條直線)稱為「兩肋」、「兩肋線」,簡稱「肋」。
棋盤上,劃有斜交叉線而構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雙方各有一塊,稱為「九宮格」,簡稱「九宮」,
是將/帥和士活動的地區。
適情雅趣
順手炮先要車活,列手炮須補士牢,當頭炮橫車將路,破象局中卒必進,棄子須要得先,捉子莫教落後,士象全可去馬兵,士象虧兌他車卒,算隱著要成殺局,使急着須有應子,子力強必須求勝,子力弱即便尋和。
2008-11-20 21:34:54 補充:
給你參考: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10041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