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賞要公正,要不論貴賤,合於法而得賞者,皆貴之,「所謂一賞者,利祿、官爵搏出於兵,無有異施也」,以利祿官爵使民勇戰,以民之財賞民,「善因天下之貨以賞天下之臣。」量力而出,不致國庫空虛。
刑亦要公正,「所謂一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賞刑》)亦要嚴峻,「行罰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靳令》)
教即教化,教民合於國治之思想,儒者用禮,商君用賞罰。「所謂一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使民「聞戰而相賀」,而慣於賞罰。
法治到達最理想時期,是賞罰不用,民自化,「聖人治國也,審一而已矣」(《賞刑》)。刑賞之間,「王者刑九賞一,強國刑七賞三,削國刑五賞五。」(《去強》)這是因為國策求民無過,不求其有功於國,「以刑治,以賞戰,求過不求善。」(《靳令》)君主用二柄,合於治,不以為恥,「教聖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廢,殺人不為暴,賞人不為仁,國法明也。」(《賞刑》)
國虱
商君勵行法治,鼓勵農戰,崇尚軍爭,目的都是要使國家富強,從而霸天下.。凡與此思想相反之事,他都會大力反對,嘰之為國家之虱。「六風: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悌、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謂君之治不勝其臣,官之治不勝其民,此謂六虱勝其政也。十二者成樸,必削。」(《靳令》),「三官生六虱: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弱民》)歲即農民坐等好年豐收而不事耕作;食即因有餘糧而大吃大喝;美即指商人年取暴利而衣食華美;好即貪圖珍奇之物而妨礙實用物品流通;志即指官吏設置不用而意志消沉;行指官員不發揮作用而辨事消極。六虱都是有礙於生產之事,商鞅都加以禁止,認為要以嚴刑杜絕其患,國始能治,所以儒者、商賈、工匠、不生產的人民和不工作的官吏,都受到商鞅的批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