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政策應否為王莽的成功篡漢負上最大責任?!

2008-11-18 6:51 pm
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政策應否為王莽的成功篡漢負上最大責任?!

回答 (2)

2008-11-20 10:20 pm
✔ 最佳答案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幼名彘(「彘」即野豬),字通,是漢朝的第七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啓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後王娡。7歲時被冊立爲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內政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爲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爲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認爲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采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裏法”。當時積極啓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爲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資産稅,打擊富商大賈;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准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于農業生産的發展。在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爲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觞,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對外關系
參見:漢匈百年戰爭
漢武帝對外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骞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

晚年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爲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鈎弋夫人重演呂後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藉口處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漢武帝駕崩,葬于茂陵,廟號是世宗。

男寵
根據《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鑒》的描述,劉徹還是一位同性戀者。記載于史書上的男寵有韓嫣、李延年、韓說,以及爲武帝弄兒的金日磾之子,衛青和霍去病也曾經爲劉徹的男寵,不過後來開辟新道,建功立業,而成了漢朝的名將。但也有人認爲此類說法缺少有力證據,又因年代久遠,而導致考證困難。

2008-11-20 14:24:03 補充:
中國曆史——王莽篡漢 新朝(公元8-23)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河北大名縣東),出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紅極一時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後,但父親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著哥哥去世,由他擔起全家生活的責任,莽極爲孝順母親而有聲名,尊敬嫂子,照顧侄兒,生活儉樸,平日博學多覽,手不釋卷,學習「禮經」,拜陳參爲師,爲人謙恭有禮,結交社會賢達俊士,折節力行,宗族稱孝,師友歸仁,爲一時人望之所寄。

2008-11-20 14:24:14 補充:
隨著年齡的增加,社會曆練的增長,王莽體認到除讀書之外,還須伯叔父的幫助,因而對伯叔父刻意的恭順,官居大司馬的大伯父王鳳生病時,莽親自煎藥嘗湯,守在榻前數月,不眠不休,比王鳳的兒子還孝順,王鳳臨死前告訴妹妹皇太後王政君,要她照顧王莽。在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拜莽爲黃門郎,稍後拔爲射聲校尉( 掌管善射武士的軍官)。

2008-11-20 14:24:34 補充:
西漢自中葉以來,皆以外戚輔政,元帝皇後王政君,曆佐四世六十余年爲天下母,莽以姑母爲憑借,初以謙恭下士,勤儉廉樸,收攬人心,後以爵位益尊,節操益謙,常把自己的俸祿和皇帝的賞賜,分給賓客,甚而賣掉車馬,救濟窮人,朝野上下皆贊王莽,聲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公元前二二年,莽二十四歲入中樞開始作官,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成帝,願把封邑部份給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三十歲,封莽爲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而莽之伯叔父鳳、商、根相繼爲大司馬輔政。成帝之世,王氏爲侯九人,爲大司馬五人。

2008-11-20 14:25:28 補充:
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舉薦莽代替大司馬之位,成帝接受了,莽時年三十八歲。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哀帝即位,母親定陶丁皇後派的外戚得勢。莽不得不請辭下台,退居新野(河南屬地),閉門讀書,一面注意朝廷動態,等待機會,准備東山再起。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了家奴,莽逼子自殺償命,莽此舉得到人們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書爲他反平。在公元前二年,莽獲允回京居住,來年哀帝死,太皇太後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複爲大司馬,領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莽處理;此時莽四十五歲,一夕之間,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立王箕子爲平帝,

2008-11-20 14:25:39 補充:
還爲平帝祖母馮太後及東平王昭雪,迅速果斷的行動,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爲推行以後的新政奠基礎。來年太皇太後賜給莽爲安漢公,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莽假意推辭再三,接受了名號,卻把俸祿轉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此時正值公元紀元一年。四十八歲莽立女兒爲平帝後;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爲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2008-11-20 14:26:01 補充:
四十九歲莽被封爲宰衡,其地位在諸侯王公大臣之上;此時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增加各經博士的名額,由一人增至五人,廣建學校、宿舍,使有才幹之士紛來京師,京師頓時文教昌盛,因此得到漢廷儒生的擁戴,群臣上書說,周公設禮作樂需七年,而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莽因而加封九錫,莽此次卻沒謙讓。


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但是平帝卻死了。立孺子嬰爲皇太子,只有兩歲,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爲攝皇帝,自稱「予」。

2008-11-20 14:26:08 補充:
此時莽五十一歲,值公元六年,年號稱爲居攝元年,翌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裏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莽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此時谶緯禅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匮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爲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禦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歲。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2008-11-20 14:26:23 補充:
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爲,動引經義,對周禮等三代政治爲理想,變法大肆改革,號爲新政,卻是複古;首定國家經濟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屬,五均賒貸,六筦政策,即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利用公權力控制市場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2008-11-20 14:26:44 補充:
下至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一系列改革,充滿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王田」、「私屬」,影響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劉姓宗室失去權位,自然引起不滿和抵制。莽看不起邊疆諸國,野蠻無文明,削王爲侯,致使邊疆亂起,不得平息。

天鳳四年(公元十七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饑荒四起,莽叫百姓煮草根爲酩以代糧,無效,饑民起而暴亂,赤眉、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莽軍相繼敗于赤眉及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以四十余萬軍不敵萬余兵力的劉秀,莽自此而衰。

2008-11-20 14:26:57 補充:
在公元二三年,地皇四年,莽率群臣至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稱「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但綠林軍另一支勁旅起事軍仍攻入長安,城中少年向應,攻入漸台,商人杜吳殺了王莽,校尉公賓斬其首,起事軍將首級懸于宛市之中,莽死。成爲兩漢之間的異類,代罪羔羊。依史上莽死爲六十八歲。

王莽之政治失敗,史上評爲改制無方,食古不化,不誠無物及人心思漢等。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不被正史所承認 他的新朝只有21年 在曆史中是並在漢史裏的.
參考: WEBS


收錄日期: 2021-04-27 16:00: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8000051KK003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