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室係講咩語言?
回答 (2)
✔ 最佳答案
其實無既定答案
首先,皇室的語言同首都的地方有關
簡單講,宋代以前首都多係長安/洛陽
而宋代為開封[北宋]
以後黎的元明清則為北京
[明初曾有一段時間在南京,果D太短唔好計啦]
所以代代不同,但唐代的官話係比較像宜家的廣東話
而元代之後,就以北京的方言作為官話,
即後黎的國語[普通話啦]
另外一題,古代人講野唔係講「文言文」
文言文的創造其實係要讓書寫上變得困難
從而令平民難於學習,自然形成一種文字上的特權階級
參考: 小弟對中史還有一點認識
國語,指中國歷代官場和文學中使用的主導語言和最為通行的口音,即歷代漢語的標準語。在不同的時期,國語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話等不同的稱呼。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國語有繼承性,同時因政權的變遷、定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也在發生變化。華夏正統觀念使得歷代均力求以古中原雅言為正,儘管不同朝代的漢語標準語有所演變,但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延續性。因而現代的國語,是在古中原華夏雅言的基礎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隨時代演化而來。
國語往往是行政上的官方語言,亦是該朝代文學上最常見的口音。由於清末以前的國語僅是由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習慣形成,沒有法定亦沒有推廣,其使用範圍往往僅限於知識分子階層。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通過現代教育體系的統一傳授,加之音影媒體的興起,國語的影響、普及度大大提高。
總體而言,國語所在時代越早,其具體形式甚至就越不可考。上古、中古、近代時期的漢族標準語相互之間就相差甚遠,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知名文人因此懷疑古代的韻書、詩歌的壓韻狀況存在問題。由於歷代不同時期「正音」在不同地區的傳播,也造成不同地區的漢語方言在某些方面保存着不同時代國語正音的部分語音。
由於清末以前的漢語方言研究非常不發達,傳世的方言資料極少,在研究上古、中古、近代漢語時,如無特別說明,都是特指研究該時代的標準語。
[編輯] 上古時期
參見:上古漢語
[編輯] 先秦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後來的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時期標準語的前身。
周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編輯] 秦漢
秦時代的標準語已無可考。
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後來的「天下通語」則用來嚴格指漢語標準語。揚雄著書《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編輯] 中古時期
參見:中古漢語
中古時期指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漢語標準語的稱呼很多,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有雅音、漢音等。
中古以前的漢語標準語,可供考究的資料不多,其語音的構擬語言界存在很大的分歧。到了中古時期,由於韻書發達,中古標準語留下的語音相關的資料很多。可以根據廣韻構造出中古標準語(長安方音),儘管在某些細節(如聲調)存在一定的爭議。
現代漢語諸方言的語音,以及日語、韓語、越南語的漢字讀音,都是源自中古標準音的。按對中古標準音入聲字的繼承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是漢語方言分類的重要方法之一。
[編輯] 兩晉與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編輯] 隋唐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2008-11-17 22:05:53 補充:
[編輯] 宋元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為蒙古族使用)),後以元大都(北平)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
[編輯] 明清
明、清時期國語稱為「官話」。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2008-11-17 22:06:03 補充:
清定都北京,初名義上以滿語為國語(主要是滿族使用),隨後漢語官話成為國語。清朝以來,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2008-11-17 22:06:21 補充:
[編輯] 現代
1911年以後,中華民國建立了法定的「國語」體系,最初擬「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此即民國初年的國語。「京國之爭」以後決定國語僅以北京話為基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繼續沿用民國大陸時期「國語」的稱法,1955年因考慮中國為多民族國家而將國語稱明為「普通話」[1],並在隨後的幾年中在書寫方面用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但大陸民間有時也將「國語」一詞作為普通話的別稱(例如:中國大陸卡拉OK廳里的「國語歌曲」)。
2008-11-17 22:06:29 補充:
中華民國則沿用國語這一名稱。而學術界則稱其為「現代標準漢語」。近年來台灣年輕人的國語發音特點與老派國語相比已有了變化,與大陸的普通話亦有一定的區別,又被稱為台灣國語。
收錄日期: 2021-04-29 20:21: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5000051KK021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