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歷史歷史!!!!!!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2008-11-15 5:50 am
圍村的傳統風俗習慣!!!!!!!!!!!!!!!!!!!!!!!!!!!!!!!!!!
圍村的傳統風俗習慣!!!!!!!!!!!!!!!!!!!!!!!!!!!!!!!!!!
圍村的傳統風俗習慣!!!!!!!!!!!!!!!!!!!!!!!!!!!!!!!!!!
圍村的傳統風俗習慣!!!!!!!!!!!!!!!!!!!!!!!!!!!!!!!!!!
圍村的傳統風俗習慣!!!!!!!!!!!!!!!!!!!!!!!!!!!!!!!!!!

回答 (2)

2008-11-15 8:27 pm
✔ 最佳答案
圍村的傳統風俗習慣
盆菜起源自宋代,由宋帝昺年間留傳,從落難香港的 「黃帝菜」,搖身一變而成為新界原居民每每於歲時祭祀、 大時大節、乃至婚嫁慶典等禮儀時作為招待客人的菜餚,即今天的「盆菜」,讓嘉賓吃個飽、飲個醉,這正是他們的好客之道,亦成為他們的習俗之一。居民在祠堂擺設盆菜宴,一開就是數十席到上百席,甚至是早晚連開的「流水宴」,「流水宴」是指宴席由早到晚擺足一整天,全日不同時間開席,大家圍爐共坐,隨到隨喫,氣氛熱鬧。
由於祠堂是拜天祭祖,亦是開會議事之地,差不多每個圍村都有其祠堂。此外,祠堂也是在有喜慶的時候聚集村民一起在這裡煮盤菜及吃盤菜的地方。喜慶節日如婚禮一般會在祠堂拜祭卻不會在那裡舉行,傳統的家庭會吃盤菜,而新一代則會到酒樓去;天后誕時村民會舞龍舞獅,有些會朝拜天后、出會、巡遊及少不得的盤菜宴;一年一次的開燈儀式,即有村民誕下男丁時慶祝儀式,其後便會擺設盆菜宴繼續慶祝;掃墓時亦有一個習俗稱「食山頭」,意謂在山頭吃盆菜。鑒於一些傳統古老的圍村習俗慢慢給改變過來,如以往的「太公分豬肉」,即將豬肉分給誕下男丁的家 庭,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取而代之的方案是分錢罷了。唯一僅存而又 富特色的圍村活動便是食盤菜以及食山頭了。
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現今為了吃得熱騰騰的盆菜,盛載的器皿漸漸改以銅盆、銻盆、錫箔紙盆等金屬器皿代替笨重的木盆,甚至用塑膠盆來盛載。除此之外,這個轉變亦與木盆容易藏污納垢、存放易壞、添置和維修困難,以及環保衛生等原因有關,漸漸被瓦盆或金屬盆所取代。
雖然吃盆菜只是新界原居民的習俗,每逢祠堂祭祀、生日及喜宴,才有機會一睹盆菜的風采。但是要品嚐盆菜是否一定要走到圍村去呢?也不一定。時至今日,經過百多年的時間洗禮,時下食法已改變了很多,盆菜已成為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港九市區許多食肆都會推出盆菜作招徠,令盆菜得以發揚光大,成為香港的特色菜餚之一。
上水鄉廖氏春祭 9/3/2008 (二月初二)
到了農曆二月初二,上水鄉廖氏都會在總祠「廖萬石堂」內進行春祭。儀式在早上十一時開始,但之前村民已先行拜祭在左廳的歷代祖先和在大堂右柱旁祭簡公(有關這儀式的來由,不妨參閱周樹佳先生的「香港民間風土記憶之貳」一書中的文章),然後由身為第十七傳的族長負責代表族人祭開基五世、族中有功名的祖先、和旁邊廚房的福德正神。儀式過程相當認真,除了用圍頭話喊禮外,祝文亦很典雅,但最吸引旁觀者的一定是眾多的供品。除了款式多外,制作亦很精致,其中所包括意義,很能表達昔日農耕社會的一面。如「五生」中切成方塊的豬肉,村民說是代表田地,而用豬肚砌成的老鼠,原來有五谷豐收,倉庫滿盈,如此才能吸引老鼠到來的意義,由此正好反映春祀有著祈求祖先保佑族人在新的一年有大豐收的目的。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16.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17.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18.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19.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0.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1.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2.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3.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4.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5.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6.JPG



圖片參考:http://www.hkhikers.com/images/Spring%20worship/Spring%20worship%20T27.JPG

儀式雖然傳統,但村民思想卻很開放,昔日不准女性進入祠堂旁觀春祀的禁忌,已取消多年,亦對來參觀的朋友基表歡迎。當然拜祭的仍全是男性村民,始終中國人的宗族傳承仍是以男性為主。祭祀期間,需要把祠堂門關上,相信是不想受外界騷擾吧,但與此同時,祠堂門前亦開始了一項族人相當重視的活動,就是分豬肉,而年紀越大可分得越多的安排,更有著敬老的味道。此外,晚上還有村民(主要是女性)自行製作的盆菜,在祠堂內宴請族中超過六十歲的長者,不論男女,並邀請村務委員、鳳溪校長和高中畢業生(厚待讀書人啊!)同來歡聚,據說約有五十圍之多。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11-15 12:28:28 補充:
更多資料可到︰http://www.hkfsta.com.hk/articles/special/article8.htm、http://www.hkhikers.com/Spring%20worship.htm
參考: hkfsta+hkhikers
2008-11-15 5:54 am
香港圍村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台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居民獲准遷回舊地,於重建家園時,在四周加建高牆,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此等築有高牆圍繞的村莊,是為今日香港新界地區的「圍村」。

乾隆嘉慶期間,客籍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原居民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部分受到原居民的侵迫,遂仿原地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防衛自保。


[編輯] 著名圍村
香港大多數圍村都設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包括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等)、錦田(包括錦田及八鄉)、粉嶺上水(包括大埔、粉嶺、上水、沙頭角及打鼓嶺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灣及屯門),曾為「新界五大族」──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現在市區只有黃大仙的衙前圍村保存完好。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更詳細資料在下面: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41: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4000051KK017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