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古代時候所用的顏料不單來自植物;也來自礦物,篇幅太長,只講植物部份。
中國古代所用的植物染料種類很多,按化學性質和染色方法來分,有直接染料、堿性染料、媒染染料和還原氧化染料等。
直接染料和堿性染料
梔子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應用最廣泛的直接染料,《史記》中就有“千畝卮茜,……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記載,可見秦漢時期采用梔子染色是很盛行的。梔子中主要成分是梔子苷,這是一種黃色素,可以直接染著於天然纖維上,經過煎煮以後,也可以直接染絲帛。
媒染染料 ~
茜草是中國古代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詩經》曾經描述茜草種植的情況,並且講到用茜染的衣物。用媒染劑生成不溶性色澱而固著於纖維上,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深紅絹和長壽繡袍底色,都是用茜素和含鋁鈣的媒染劑染的。
除茜草外,還有《唐本草》記載的蘇枋木,也是古代主要媒染植物染料。這種在中國古代兩廣和台灣等地盛產的喬木樹材中,含有“巴西蘇木精”紅色素,它和茜素一樣用鋁鹽發色就呈赤紅色。
《爾雅》中的“藐茈”(紫草)是古代染紫色用的媒染染料。紫草根中含有紫草素。可以染黃的媒染植物染料更多,如藎草中含有木樨草素,可以媒染出帶綠光的亮黃色,古代專用藎草(古時稱作盭草染成的“盭綬”,作為官員的佩飾物。
槐樹的花蕾-槐米,也是古代染黃的重要媒染染料。
桑樹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
櫨和柘木中含的色素叫非瑟酮,染出的織物在日光下呈帶紅光的黃色,在燭光下呈光輝的赤色,這種神秘性光照色差,使它成為古代最高貴的服色染料,《唐六典》記“自隋文帝制柘黃袍以聽朝,至今遂以為市”,到明代也是“天子所服”。這一服色制度以後也傳到日本。
中國古代所用的鋁媒染劑除天然明礬外,也利用富含鋁鹽的柃木、椿木灰作媒染劑,在宋代還有利用溶有鋁鹽的大庾嶺河水媒染蘇枋的。
櫟樹(就是橡樹;和中國特產的五倍子都含有焦棓酚單寧質;柿子、冬青葉等含有兒茶酚單寧質。單寧質直接用來染織物呈淡黃色,但是和鐵鹽作用呈黑色。黑色在古代大都作為平民服色,到秦漢時期“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以後對染黑所需的鐵媒染劑數量越來越多,到公元六世紀前後,中國勞動人民便人工制造鐵媒染劑。含單寧的植物還有鼠尾草、烏桕葉等也是古代有文字記載可以染黑的原料。其他如柞、石榴皮等雖未有記載,但是一直到解放前都是中國廣大農村所使用的染黑染料。
藍草是天然還原氧化染料。藍草中含有靛苷,經水浸漬以後可以染著織物,再經空氣氧化成藍色的靛藍。周代以前采用鮮藍草浸漬染色,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采用發酵法還原藍靛成靛白,可以用預先制成的藍泥(含有藍靛)染青色,所以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說法。公元六世紀,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盡地記述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藍草制藍靛的方法:“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用石頭或木頭鎮壓住,以使藍草全部浸於水中,浸的時間“熱時一宿,冷時再宿,”然後過濾,把濾液置於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鬥五升,”“急抨之,”待溶解在水中的靛苷和空氣中的氧氣化合以後產生沉澱,再“澄清瀉去水,”另選一“小坑貯藍靛”,待水分蒸發後“如強粥”,盛到容器裡,於是“藍澱成矣”。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備藍靛工藝操作記載。到明代,可以制藍靛的已經有五種藍草,並且人們已經觀察到靛藍染後“紅焰之色隱然”(《天工開物》),說明當時中國勞動人民已經注意到天然靛藍中還有少量靛紅存在。
其他染料
紅花,是古代可以染紅的植物染料之一。秦漢時期,就有“種紅藍花以為業”的人。紅藍花是就紅花,含有叫紅花苷的紅色素和一種黃色素,紅花苷可用堿液從紅花裡浸出,再加酸就呈帶有熒光的紅色。《齊民要術》中曾經詳細地敘述了從紅花中浸漬和萃取染料的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當時用的酸是“粟飯漿水”和“醋石榴”等有機酸作發色劑。《天工開物》中又增添烏梅作發色劑。石榴和烏梅中的有機酸是多元酸,發色效果比“粟飯漿水”中的醋酸(一元酸)要好,中和的時候沉澱既快又顏色純正。用紅花染過的織物,如果要剝掉原來的紅色,只要“浸濕所染帛”,用堿性的稻灰水滴上幾十滴,織物上的“紅一毫收轉”。洗下來的紅水也不丟棄,“藏於綠豆粉內”,以後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再釋放出來染紅,“半滴不耗”。(《天工開物》)
除紅花外,還有地黃、冬青葉等都可以作為堿性染料(《齊民要術》、《本草綱目》)。
圖片參考:
http://i167.photobucket.com/albums/u158/Maydata/Garden/PlantPigmen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