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康熙是在哪個朝代?

2008-11-15 12:37 am
我想問康熙是在哪個朝代?

回答 (13)

2008-11-15 3:40 am
✔ 最佳答案
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是清代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任皇帝,是我國帝王社會後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康熙在位有六十一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二年到一七七二年),節儉愛民,勵精圖治,為清皇朝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由四個顧命大臣: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政。這四個人當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為人圓滑,從不發表不同意見。蘇克薩哈則常常與鰲拜發生衝突,最後被鰲拜害死。鰲拜殘暴好殺,他糾集黨羽共同把持朝政,在政策上,鰲拜反對朝廷任用漢人,不肯改革滿族落後的制度。他對漢人採取壓迫手段,使得康熙初年,發生了許多大文字獄。
鰲拜跋扈的作風,令康熙相當不滿,康熙十六歲時,就決心要除掉鰲拜。他召集一些王公大臣的少年子弟作為侍衛,到宮裡陪他練習「撲擊之戲」(類似蒙古摔角)。在這些少年侍衛之中,有一個拜唐阿力氣最大。到了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五月,有一天,鰲拜照例上朝,康熙使了一個臉色,那個拜唐阿出其不意的上前把鰲拜揪住,摔倒在地。其他少年侍衛蜂擁而上,把鰲拜捆綁起來。康熙隨即叫諸王與大臣研究如何定鰲拜的罪,大臣們共列出鰲拜三十條大罪,罷黜了鰲拜以後,康熙才真正的掌握政權。
他獎勵墾荒,減免人民的賦稅,以儒家學說來鞏固政權,開創了清初的盛世。這位滿族出身的君主,與歷代著名的漢族帝王相比毫無遜色,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佼佼者之一。
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抵制沙俄,鞏固邊疆,使大清王朝達到全盛狀態。他本人好學敏求,勤於政務,「未明求衣,辨色視朝」,是一位比較傑出的君主。
但到了晚年,吏治漸弛、官員腐敗,貪風日熾,國庫虛空,等到雍正接班上台,康熙留給他的固定資產,倒是一個幅員廣闊的龐大帝國,但只有區區七百萬兩銀子的流動資金,真可以說是到了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程度。雍正在位十三年,就是想法搞錢,苦熬苦掙,精打細算,才有了五千萬兩存銀的積累。說來可笑,最具有諷刺意義的,那個康熙最看不上的崇禎,當他在景山上吊的時候,他國庫裡的存銀,是康熙死時的十倍,為七千萬兩,比雍正還多出許多。(

圖片參考: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58/437331850_62e136fa66_o.jpg


圖片參考: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17/node1069/images/00082613.jpg


圖片參考:http://w3.hles.tpc.edu.tw/works/igame/95/files/6/60901/康熙.jpg

我想問康熙是在哪個朝代?
參考: 天之心
2008-11-15 4:18 am
康熙簡介
年號 : 康熙
廟號 : 聖祖
謚號 : 仁皇帝
名諱 : 愛新覺羅‧玄燁
承襲關係 : 世祖第三子
生母 :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出生日期及地點 : 1654年 / 順治十一年景仁宮
登極日期 : 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
稱帝年齡 : 8
在位時間 / 年數 : 1662-1722 / 共61年
享年 : 69
子 / 女數目 : 子:35 / 女:20
逝世日期及地點 : 1722年 / 康熙六十一年暢春園
陵墓名稱 : 景陵
陵寢所在地 : 河北‧遵化順治十一年

康熙皇帝繼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留下的江山,憑他的雄才大略,開啟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輝煌局面,可以說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重要皇帝。明末清初,中國戰禍連綿,民不聊生,康熙憑著其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終於使中國恢復統一,富強中興。同時,他還注重農業生產,促進文化發展,在軍事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康熙時代,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魔爪已經伸到東方,東南亞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強盛的康熙皇朝雖然不能扭轉中國比西方落後的局面,但對抵抗、延遲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全面入侵畢竟起了積極作用。

(1654年) 順治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出生於紫禁城景仁宮。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順治帝病逝,玄燁繼位。同年,鄭成功從荷蘭奪回台灣。
康熙四年
(1665年) 大婚。是年十二歲。
康熙八年
(1669年) 逮捕鰲拜;同年,下令停止圈佔民間房地。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吳三桂造反,三藩之亂開始。
康熙十七年
(1678年) 開博學鴻儒科,命大臣推薦賢能;同年吳三桂病死;皇四子,即日後的雍正皇帝出生。
康熙二十年
(1681年) 三藩之亂平息。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平定台灣。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參拜明朝皇帝陵墓,到孔子故鄉祭孔。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派兵收復被俄羅斯侵佔的雅克薩城。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
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 親往邊疆部署軍務,提防噶爾丹。
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 第一次罷黜太子胤礽,其後又恢復其地位。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訂立「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第二次罷黜太子胤礽。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準噶爾部叛亂,兩年後佔領拉薩。
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 清軍收復拉薩。
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病逝暢春園。
2008-11-15 2:43 am
康熙是在清朝,他是一位好國皇!
2008-11-15 2:15 am
康熙是清朝時代的皇帝。


康熙:
生平時作出很大成就,
可以說是清朝時代最有貢獻的皇帝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位滿族出身的君主,與漢族著名皇帝相比並不遜色。
康熙登位後,面對著輔政大臣鰲拜 的專橫、「三藩」擁兵自重、鄭成功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基地起兵抗清、噶爾丹叛亂 (、沙俄侵略 等等問題,但他都能一一化解。
康雍乾百年盛世,始自康熙,他的德政包括 改革稅制、獎勵農耕、凍結丁賦、整飭吏治、治理黃河 以及 緩和滿漢矛盾 等措施。
康熙雖被大部分歷史評定為一代英主,但他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在位期間曾掀起了戴名世文字獄案 ,使到超過一百人被殺。晚年的康熙更越加保守,他為了防止礦工鬧事,逐步轉向禁礦,妨礙經濟發展。
《智擒鰲拜》、吳三桂為何引清兵入關


website: http://www.chiculture.net/0117/enter/enter.html
2008-11-15 1:10 am
清聖祖康熙(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
2008-11-15 12:57 am
清朝
(滿清入关後第二位皇帝)
2008-11-15 12:46 am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參考: 自己...
2008-11-15 12:44 am
Hi,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Bye
2008-11-15 12:43 am
清朝


康熙(1661—1722) :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的年號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2.html?wtp=tt
2008-11-15 12:43 am
康熙是清朝的君王!必定對!
2008-11-15 12:42 am
清朝

康熙皇帝繼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留下的江山,憑他的雄才大略,開啟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輝煌局面,可以說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重要皇帝。明末清初,中國戰禍連綿,民不聊生,康熙憑著其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終於使中國恢復統一,富強中興。同時,他還注重農業生產,促進文化發展,在軍事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康熙時代,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魔爪已經伸到東方,東南亞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強盛的康熙皇朝雖然不能扭轉中國比西方落後的局面,但對抵抗、延遲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全面入侵畢竟起了積極作用。
參考: 無
2008-11-15 12:41 am
清朝


康熙
  【一】 (1661—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的年號
  【二】俗稱清聖祖爲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爲明清之帝王時多只有一個年號,因而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三】康熙最具有前瞻性的語錄: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臨禦多年,每以漢人爲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爲堅固;前代治河之書,無不翻閱,泛論雖易,實行則難——康熙
2008-11-15 12:39 am
我想問康熙是在哪個朝代?
清朝


收錄日期: 2021-04-19 12:47: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4000051KK009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