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語錄  論語 解釋

2008-11-14 7:47 am
子曰:「學而時為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身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回答 (3)

2008-11-14 7:06 pm
✔ 最佳答案
孔子語錄 <<論語>>
這六則語錄主要體現了孔子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的的見解,高移意賅,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第一則說明既要勤奮學習,又要享受學習的樂趣:按時溫習鞏固所學到的知識,有同樣好學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研究學問,都是令人高與的事情;如果別人不了解自己的學識為人,也不要氣惱,要保持謙和的心態。
第四、五、六則進一步闡明要謙虛、好學、從善如流的道理,在學習上永遠沒有可以自滿的時候,不懂就要問,某方面不如你的人很可能在別的方面是你的老師,對別人的長處要學習,看別人不好的地方自己也要注意和反省改正。
第二、三則主要是說明 "溫故知新" 、"學" 與 "思" 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問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反思的過程,只顧埋頭苦讀、不注意思考提高固然不行,想得很多而不踏踏實實掌握基本知識,到頭來效果也不會好。
這些論述含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兩千多年來一直是鞭策人們學習進取的格高警句。

<<無題>>  李商隱
這是一首哀怨淒婉的愛情詩,是千古傳誦的名作。第一聯是寫兩人的愛情雖遇相隔,但感情仍很深厚。主人公的情感與暮春淒清的景象和諧地融為一體。第二聯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雙關,明寫春蠶和蠟燭,實際寫的是人,是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對戀人的思之切、愛之深、情之堅定。第三聯由己及人,設想戀人思念仔的情形。尾聯是寫抒情主人公在無奈中藉助於神話傳說以表達自己的無盡思戀。詩歌以美麗而朦朧的語言表達哀婉而深沉的感情,給人以無盡的回味。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在這篇文章裡,孟子闡述了"捨生取義""的主張,批判了見行忘義的行為。生命誠然可貴,而高尚的道德行為是更為重要、更寶貴的,當 "生" 和 "義" 不能兼得時,應該有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孟子認為人本來就有羞惡廉恥之心,他在文章一開始就以魚來比喻 "生" ,以熊掌來比喻 "義 " ,由 "捨魚而取熊掌" 推導出" 捨生取義"的道理。孟子進一步指出,這種重義輕生的品德人人都有,包括面臨死亡威脅的行道之心和乞丐也都有,非聖賢所獨有的,說明它是人類普通追求的高尚品德。有些人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別人的感恩戴德就見利忘義,接受高官厚祿,孟子對此進行了尖銳的批評,認為這是失了重義輕生的本心。
本篇允分顯示了孟子散文的特色,以生動的比喻和巧妙的類比論證,深入淺出地說明了 "捨生取義" 的道理,然後用對比手法層層推論,將生與義、利與義的關係啤闡發得淋漓盡致,從而令人高服地得出應該重義輕生、不能見利忘義。
參考: 中學生必背古體詩文(初級五十篇)
2010-10-12 4:16 am
you are so hard-working
2008-11-14 6:15 pm
 论语十则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n,恼怒,怨恨。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2008-11-14 10:17:01 補充: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

2008-11-14 10:18:27 補充:
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2008-11-14 10:21:05 補充: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008-11-14 10:23:58 補充:
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2008-11-14 10:25:23 補充:
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008-11-14 10:29:56 補充:
无题

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2008-11-14 10:31:46 補充: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2008-11-14 10:42:18 補充:
鱼我所欲也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

2008-11-14 10:45:30 補充:
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2008-11-14 10:46:35 補充: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

2008-11-14 10:48:02 補充:
,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14: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3000051KK017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