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甘之如飴的意思
求仁得仁﹑甘之如飴 係什麼意思? 及來源? 是什麼人作的?
回答 (4)
求仁得仁﹑甘之如飴 係什麼意思? 及來源? 是什麼人作的?
求仁得仁
解釋: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出處:論語‧述而》
(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例句: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故事: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想立叔齊為太子。他死後叔齊想把王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 於是逃走了,叔齊覺得自己不應該繼承王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推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後來伯夷、叔齊聽說西岐(今陝西岐山)的西伯昌是位有道德的人,便長途跋涉來到西岐。此時,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周武王即位了,追認西伯昌為文王,帶著文王的棺木,向東方進軍準備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不贊成這種以暴易暴的做法,拉著周武王的馬韁繩勸他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朝的臣子卻要討伐君主,這叫做仁嗎?」周武王不聽。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齊不願吃周朝的糧食,跑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裡挖野菜,後來就餓死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究竟是甚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是古代的聖賢。」 子貢問:「那樣的聖賢卻被餓死了,難道他們就沒有甚麼怨言嗎?」孔子說:「他們追求仁德最終得到仁德,他們又有甚麼可抱怨的呢?」
「求仁得仁」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得以實現。
(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和《論語‧述爾》)
[原文](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甘之如飴
解釋: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出處: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例句: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臺,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希望幫到你!
參考: 自已+成語詞典
It's very ironic that an extreme sinophobic and pro-Taiwan independence man of Chen Shuibian, now quotes ancient chinese phrases and tales, where colossal chinese cultures are embedded, to express his mind. LOL
求仁得仁
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
比喻理想得以實現。
(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和《論語﹒述爾》)
[原文](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甘之如飴感到像糖那樣甜。
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出處】: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名稱 求仁得仁
漢語拼音 qiú rén dé rén
成語釋義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成語出處 《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使用例句 君所謂求仁得仁,亦複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甘之如饴
發 音 gān zhī rú yí
釋 義 甘:甜;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爲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出 處 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示 例 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台,而張曜~。(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參考: WEBS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43: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2000051KK003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