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挑戰30: 中國有什麼地名擁有最悠久的歷史?

2008-11-12 8:39 am
中國古城很多,但卻經常改名,例如北京, 由薊->幽州->燕京->順天->北平<->北京, 不知改了多少次名字.那麼中國有什麼古城/ 古地, 一直運用古時的名字, 直至現在的呢?以最古老的例子勝, 最好連同該地千百年來的歷史介紹.

回答 (6)

2008-11-16 7:54 am
✔ 最佳答案
我想樓主想知道的,是一些城市地方的名字,由古至今一直無變,直到現在都用古名,所以我認為不包括以下例子:
1. 一些歷史悠久但曾經改名的古城,樓上朋友提及的夏縣就是一例,夏縣雖歷史悠久,但夏縣這名字在南北朝才出現,之前稱為安邑,故不作是擁有最悠久歷史的名字。
2. 另一些城名地名,可能古代建城時曾用過,後來被其他名字取代,至後來又恢復原名,例如湖南首府長沙,長沙一名早在漢初已有,但唐宋時代長沙才改稱潭州,明代才更改回長沙,故長沙一名雖有二千多年歷史,但非二千多年來都持續運用。
3. 另外也有一類地名,最初指的地方與現在指的地方有所不同,例如揚州一名,早在大禹治水後劃天下為九州,揚州為九州之一,名字可謂歷史悠久。但古老揚州是指整個長江下游,而現在的揚州只是江蘇省一個城市,所指的地方根本不同,故雖名字有悠久歷史都不列為最古老的城名。
4. 最後一類,是該名字長期都有人使用形容此地,但並非此地方的正名,例如南京的別名金陵,由戰國時代一直至清末都有人用,但金陵長期都並非南京的正名,又例如樓上朋友所提的陝西,名字雖古老,但直到明代建立陝西省陝西一名才成為關中一帶的正名,故金陵、陝西也不應列入最古老地名中。
排除了上述四類,我認為最古老的城名持續運用至今,現時仍是市級的行政區,我找到的只有兩個,一個就是位於河北省南部,前趙國首都邯鄲,名字有三千年歷史。另一個自建城二千四百多年從未改過名的成都。
邯鄲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有接近三千年歷史。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註釋為源,指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證明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 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
秦兵於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鄲滅趙國,邯鄲屬秦國,後來秦始皇统一六國,秦始皇建邯鄲郡,邯鄲成為郡的首府,一直到西漢後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全國六大都會之一,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
東漢末葉,邯鄲屢受戰禍,開始走向衰落。後來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邯鄲附近的鄴城建都,鄴城漸取代邯鄲成為河北地區大城,甚至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邯鄲在鄴城的興起後日漸衰落,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鄴城在南北朝末年因戰禍被毀,但沒有使邯鄲復興,隋唐時,邯鄲衰落而成蕞爾小縣。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
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明代建立,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製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
邯鄲自漢末衰落淪為小鎮,能恢復城市級的地位,要多謝共產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 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
成都
公元前四世紀,蜀國的開明王朝將首都遷往成都,並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是中国少数自建城起便未改名未遷址的城市。至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蜀國,在成都置蜀郡。後來秦國蜀郡郡守張儀按首都咸陽建制修築成都城墻。成都因此成為中國有確切史料記載的最長時間城址不變的城市。李冰在秦昭襄王時被任命為蜀郡郡守,修建了都江水利工程,於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謂之天府之國。
漢代的成都,人口已達四十萬,成為當時中國六大都市之一,而且織錦業發達,成為朝廷重要貢賦來源。西漢末年,公孫述曾在成都自封為『成家皇帝』,建國號『大成』。後來漢光武帝劉秀發兵入川,成家滅亡,並在成都恢復設置益州刺史部,東漢末年改立益州牧。

2008-11-15 23:54:57 補充:
東漢未年,劉備攻佔四川,曹丕篡漢後在成都稱帝,並定都於此,宣稱繼承漢统,沿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漢。成都成為蜀漢首都後,得到很大發展,成為蜀漢最大的城市及西南地區政治、经濟、軍事及文化中心。蜀漢滅亡。西晉政府設成都為益州治所。後來五胡亂華,氐人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後來成漢被東晉所滅,東晉在成都恢復益州建制。南北朝時,成都歸南朝所管,直至南梁發生侯景之亂,成都被北周所攻佔。後來隋代繼承北周,成都併入隋的版图。

2008-11-15 23:55:18 補充:
隋唐時期,成都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名城之一,人口僅次於首都長安 。唐代成都文学家雲集,如大詩人李白與杜甫都曾旅居成都。唐玄宗曾因安史之亂而逃至成都,唐僖宗也為避黄巢之亂,也曾逃至成都。

至宋代,成都設成都府,為益州路治所。由於成都商業發達,成都在宋仁宗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幣「交子」。

2008-11-15 23:55:44 補充:
至南宋末年,蒙古人多次攻略成都,並屠殺上百萬成都居民。但成都沒有沒落。明朝建立後成都為四川首府。明末,流寇張獻忠部隊攻入成都稱帝,改國號為大西,稱成都為西京。隨後清兵入川,與張獻忠在成都激戰,成都全城焚毁於戰火之中,之後的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烟。直至康熙年間,將很多湖廣地區的人民移入四川,成都才逐漸恢復生氣。清朝沿明制,將四川首府設於成都,一直至今,成都都是四川的首府,成都一名也是中國現時各省會城市中,唯一在建城至今沒有更改城名的省會,成都一名,也沒有間斷更改地使用了二千四百多年。

2008-11-15 23:56:04 補充:
P.S.
樓上有朋友提及洛陽,但一來洛陽雖在西周初年建城,但洛陽一名至戰國時代才出現,歷史不及邯鄲長久,另外,秦、兩漢以至新莽曾因為陰陽五行的原因,曾將洛陽易名為雒陽,直到曹魏立國後洛陽一名都持續至今,故洛陽不太合符樓主的要求。
2008-11-22 11:09 pm
我也希望多一點其他網友可以獲得我的最佳回答,但始終...都是保羅君的答得最有心思,最合適.
2008-11-14 4:10 am
有意思。我擧一個例子:
山西運城的解池,得名于黃帝肢解蚩尤。

我國最著名的池鹽產地,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又稱河東鹽池。解池位於中條山的北麓,面對黃河由北向東的轉彎處,東西長約30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面積約130平方公里。解池位於東經110°50'00"~110°7'30",北緯34°54'00''~35°04'00"之間,屬季節性氣候帶,夏季氣溫高,多東南風,風速為四季之冠。夏季南風使解池的鹽水加速蒸發,凝結成鹽。
世界上有兩個內陸鹹水湖,一個是以色列的死海,而另一個就是山西省運城的鹽湖。運城鹽湖,又名“解池”、“河東鹽池”,以生產“潞鹽”為主。與俄羅斯庫楚克鹽湖、美國猶它州大鹽湖並列為世界三大鹽湖。湖水鹽的比重要比普通海水的比重高出六倍,任何水生物都無法在其中生存。鹽湖中汞、鉛、鎘等重金屬含量均低於以色列死海,而鈉、鈣、鎂等元素卻比以色列死海要高,微量的重金屬和豐富的元素含量,使運城鹽湖成為世界上少見的鹽湖漂浮的勝地。
形成於新生代喜馬拉雅山構造運動時期的運城鹽湖,距今已有40000餘年的歷史。百里鹽湖,浩浩蕩蕩,十分壯觀,猶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巍巍中條山下,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景線。鹽湖在古老的中國鹽業史上,留下了輝煌而重要的一筆。在這個封閉的鹽類湖泊中,為國人造就了取之不竭的礦業資源。無論是沈括的《夢溪筆談》、柳宗元的《晉問》裏,還是眾多大家的專著中,都留下了對運城鹽湖的詳細記載和精闢的讚美之言。
這裏有太湖般浩淼的壯闊,也有萬畝碧綠蘆葦蕩漾的濕地和山高林密、鳥鳴境幽的“鳳凰穀”相伴,無論是初夏深秋,還是早春嚴冬,在這裏你都會看到不同景致的鹽湖風光。那一池池積雪般的鹽、硝,那一座座矗立於湖中的銀島,給人們展示了一幅幅綺麗的景致。
《左傳》記載晉大夫們決意定居在這一帶的理由,是此地土地肥沃而且“近鹽”,周穆王、秦穆公及漢代帝王的“觀鹽”,乃至秦人讚不絕口的“大夏之鹽”,均指解池之鹽。此地歷史上流傳著許多佳話。據《元和郡縣圖志》等書載錄:春秋戰國之際,駭驥“服鹽車而上太行”,幸遇伯樂,即在此地。千里馬同解池結緣,很耐人尋味。
解池附近,曾是虞舜、夏禹的都城所在,反映了這一鹽池在原始社會後期曾是氏族生活的中心地帶。虞舜曾用自製的五弦琴,彈唱《南風詩歌》,歌唱南風在解池帶來了財富:“南風三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溫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解池的來歷有一段驚心動魄的傳說。《孔子三朝記》記載“黃帝殺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異處,而且血化為鹵,既解州鹽池也。”大約在距今五千年前,相傳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尤于涿鹿,將蚩尤活擒。蚩尤被活捉後,黃帝不願寬怒他,又怕他逃跑,不敢除去他手腳上的枷銬,立即在涿鹿這個地方將他殺死了。蚩尤身首異處,脖子腔裏噴出一股白霧,白霧過後,身子轟然倒下,又湧出大股大股的鮮血,黃帝怕蚩尤復活,命將蚩尤的手腳也肢解了然後才從他身上搞下血染的枷銬,拋擲在大荒之中。後來這刑具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樹葉都是鮮紅鮮紅的,據說那就是蚩尤身上濺出的斑斑血跡。蚩尤身子裏流出的血很多很多,浸在泥土中,形成一條黑河,集中到低窪地方,就化為了鹵;他身子中噴出的白霧,遇到南風吹來,將鹵蒸發,就是“成之自然”的鹽。因蚩尤屍解之故,當地就改名叫解,鹵池稱解池,後又成解縣、解州。

2008-11-16 11:27:25 補充:
五千年前至今都係叫解池,應該係最古老既地名。
2008-11-13 5:11 pm
中國最古老的地名——陝西

陝西二字屬古地名,名稱源于西周初年。《辭海》中詮釋:“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周武王伐封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武王胞弟周公和周文王庶子召公兩位都是西周初政治家,周成王親政後,周公和召公二公分陝而治。封邑以陝陌(今河南陝縣西南)為界,周公采邑在陝陌以東,由周公管轄治理。召公的采邑在陝陌以西,由召公管轄治理,陝西由此得名。陝西古地名距今3000多年了。

胞弟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封在陝陌以東(今山東曲阜,國號魯)做魯國的諸侯,周公自己沒有去,而讓他的兒子伯禽去管理了,為魯國始祖。自己則留在哥哥身邊繼續輔佐武王治理國家。歷史上,牧野之戰,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管叔鮮、蔡叔度的叛亂,講的就是周公輔助武王建立和穩固西周王朝的故事。

庶子召公(庶子:指妾生的兒子,召,讀音:shào)封在陝陌以西(今陝西關中)由召公管轄治理。曾因輔佐武王滅商,支持周公東征平亂,深的倚重。事定後,封其長子于薊丘(今北京)為燕國的始祖。又曾受命營建雒邑(今河南洛陽),鎮守東都,為周公得力助手。周成王親政後,任太保,與周公分陝而治。

據最新考古文獻《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的西周遺址,是武王時分封的燕國都城遺址。出土了有兩件銘文相同的青銅器克罍(i古代用來盛酒的器皿)和克盉(古代用來調和酒的器皿),銘文記載了燕國的始封:王曰:“大保……餘大對乃享,命克侯於匽……”銘文中的 “王”就是指成王,銘文中“大保” 就是指召公,銘文中的“克”就是墓主人,即召公之“元子”,也就是第一代燕侯,燕始祖,“匽”即(燕)侯。

在建立西周王朝中的姜尚(又叫薑子牙)也立下汗馬功勞,姜尚是遠古時炎帝的後代,西周初軍事家,任統兵的師氏,被尊為師尚父。輔助文王和武王滅商有功,成王時封與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為齊國始祖。曾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歷史上,文王訪賢遇姜尚,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出山,講的就是姜尚輔助文王和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的故事。
姬旦、姬奭(讀音:shi)、和姜尚均為西周初政治家和軍事家,助武王建立和穩固西周王朝所作的貢獻,人們尊稱為“周公”“召公”、“姜太公”、史稱“週三公”。後人為紀念三公在寶雞岐山的鳳凰山修建了周公廟。周公廟歷史悠久,廟宅肅穆,古木蒼翠,濃蔭蔽目。近幾年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

秦人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贏姓部落,最早居住在今山東一帶,後來遷徙定居於今陝西西部和甘肅東部地區。贏姓部落的祖先大費曾説明大禹治過水,並輔佐舜馴服鳥獸(舜:傳說中有虞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舜因此賜大費姓贏氏。在推翻夏王朝的戰鬥中,贏姓部落的祖先説明商湯發兵討夏,駕車大敗桀於鳴條(桀:古人名,夏朝末代暴君主,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後來,贏姓部落首領非子居於犬丘(非子:少嗥氏支裔,犬丘:今陝西興平東南),善於養馬和畜牧,成效顯著,因替周孝王牧馬有功,封于秦,得到了現在甘肅清水、秦安、天水、張家川等一帶的大片土地,並允許他們建築城邑代周防守邊疆。從此,號曰:贏秦,這支贏姓部落正式稱秦人,為秦國始祖。

春秋戰國時陝西地區為秦地,秦為內史郡,漢屬司隸校尉部,隋唐屬關內道,宋初置陝西路後,陝西之名遂見於史冊。元設陝西行中書省,明置陝西布政司史,清為陝西省,簡稱陝,又因春秋戰國時,陝西大部分地區屬秦國疆域,所以又簡稱秦。

陝西比秦要古老。所以,陝西的簡稱有陝和秦,但陝西人喜歡用秦作簡稱,因為秦始皇一統天下,使陝西人揚眉吐氣,大秦子民勤勞勤奮,創造了輝煌的秦文化。陝西以地域而聞名,秦則以人文歷史而流傳。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70808y.htm
2008-11-13 9:37 am
周朝洛陽都講咗,要搵再古老些的...

山西省夏縣,因夏朝在此建國而得名。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夏縣,古時又稱為安邑,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號稱“華夏第一都”。夏縣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市偏東南,中條山西麓。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太三公路穿境而過。 全縣總面積1352.6平方公裏,地貌為“七山二川一丘嶺”。共有耕地59萬畝,總人口34.27萬,其中農業人口29萬,占93%;行政建制6鎮5鄉、256個村委會、812個自然村。

  夏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相傳是嫘祖養蠶、大禹建都之地。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較多。現有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69處,其中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其中主要有:溫泉療養院、司馬光祖墓等。夏縣是革命老區,又是傳統的農業縣。戰爭年代,先後有1258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解放後,夏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革命傳統,艱苦創建家園。50年代,四旁綠化名揚全國;70年代,棉花生産譽滿中原,成為華北第一個畝産百斤皮棉的先進縣;90年代,節水農業成績突出,被列為全國總理基金節水農業示範縣。近兩年, 夏縣狠抓農業、大辦工業、主攻財政、夯實基礎,在工業、農業特別是道路建設方面成績突出,戰果輝煌。全縣經濟正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
參考: 夏县,百度百科
2008-11-13 12:29 am
洛陽還在用,只是沒有以前的地位罷了。北京、浙江也都是古已有之的地名。古代很多地名都是沿用至今的,山東的臨淄、河北的邯鄲,他們跟洛陽一樣,從周代就開始用了。
現在的地名之所以與古代不同,是因爲當發生一些大事情的時候,有權力的人會給城市改名。比如新中國建立時,北平改爲明清時作爲都城的首都之名,而北京改名北平也是在清朝滅亡後改的。當權者改名是不會也不必要考慮研究曆史的人的。
現在的地名大都與古時的事情有關的。比如河南新鄭是古鄭國之地,山西介休是晉文公名臣介子推葬身之地,山東青州是漢代州縣制度下青州中心之地。
參考: WEBS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14: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12000051KK000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