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點解咁出名

2008-11-07 3:54 pm
如題:荷塘月色點解咁出名

回答 (2)

2008-11-07 5:55 pm
✔ 最佳答案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踏著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裏,作家不滿足于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著作家著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借助于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著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著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裏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裏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採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借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致,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著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裏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于構思、巧於佈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佈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煉,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因此荷塘月色便出名了
2008-11-07 4:44 pm
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
所述的引人入勝的景色在近春園一帶。
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於世變,夜不成寐,
徹夜走出家門到這一帶散步,
以其精妙的構思和生花之筆寫下名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的,
這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怎樣的心境,是值得深入言討的問題。

1.“超然”與“矛盾”的心語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秀散文。寫於1927年7月,
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教,住在清華大學西院。
文章裡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
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彷徨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這惶惶然”,
但他最终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麼呢?
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隐說:“我只是在行為上,
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
都是指生活”,所以“還是暫時超然為好”。
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
又不能如此“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
的心跡的真實描述和生活寫照。
 
大多數的意見,認為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
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調情绪籠罩着全文,
如作者心裡不寧静,路是幽僻、幽静的,雲、月是淡淡的。
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缘。
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
至於喜悦,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
“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
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
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至於抒情是抒的什麼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现了閒適的心情,
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
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23: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07000051KK002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