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手 解孟子一句金句 !!!!! 急

2008-11-06 10:04 pm
幫幫手 解孟子金句 !!!!!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回答 (4)

2008-11-06 10:21 pm
✔ 最佳答案
此金句摘自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譯文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爲什麽定要說到那利呢?只有仁義就夠了。


其中一小部分如下

(一)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谒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裏而來,將有什麽有利于我的國家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餍。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爲什麽定要說到那利呢?只有仁義就夠了。大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裏,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裏,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參考: WEBS
2008-11-07 5:06 am
我同個女13歲, 都是用這方法, 一個月減10磅, 三個月減20磅.
個女改善鼻敏感, 流鼻血, 暗瘡少咗, FIT咗, 讀書好咗, 仲拿第一添.
我改善頭痛,胃痛, 暈車浪,植物曲脹, 越來越fit!面色仲好過以前!

介紹你飲一隻營養蛋白素做營養早餐,低卡路里,碧咸球隊都是用它
一杯營養代餐相當於33種蔬菜, 6種水果, 內含200多種養養素,
100%天然草本素食者亦食用, 蛋白素相等於 5 錢燕窩、2 份蔬菜、1 份水果、1 塊牛扒同半杯鮮奶!
適合任何年齡既朋友,絕對是信心之選.

http://www.healthcometrue.com/life
TEL: 93227176 阿紅
2008-11-06 10:18 pm
2008-11-06 10:15 pm
聖靈所建立和治理的社會,不是一種階級製度,而為一種弟兄關系,手足之情。若和世界上一切集團相比,這種「社會」,就關系說,乃是最親密的;就范圍看,乃是最廣泛的。其構成的肢體,結合在一起,並非用人為的方法,例如宣誓和保証,而乃為生命與愛心的關系。其最基本的動機,不是交相得利;而乃為舍己為人,使人得益;其凝結的力量,不是圖謀私利,而為犧牲的熱血。

古聖孟子見粱惠王,對粱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此乃我國古聖先賢建立社會國家之基本要道。其舍利而重仁義之說,自無可非,但儒教的本質,乃為一種人文主義,他們沒有正確的上帝觀念,他們敬拜的對象,不是又真又活的上帝,乃為一種抽象的「天」。所以他們沒有崇高的天國觀念,僅想建設一種福利的社會。而他們所強調的仁義的道德觀念,從其標準說,乃僅為人的自義;此在至聖的上帝面前,「都像污穢的衣服」(賽六3、5,六四6);就其境界言,充其量,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限于「天下」,而非在「天上」,不能使人作「天上的國民」。但聖經說,若不「求在上面的事」,「專以地上的事為念,結局就是沉倫﹗」(參腓三19、20;西三1、2)再就其道德的實踐而言,他們修身行道,乃僅靠自義自力;終苦力不從心。甚至孔子,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但他卻自承「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並有「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之嘆。幾千年來,儒家有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知行不能合一」。明儒王陽明倡「知行合一」之說,著者在未蒙恩得救以前,醉心王氏之說,強調「力行」,改名「力生」,倡導「自力主義」和「自力救國運動」;大聲疾呼,企圖複興民族。幾乎成了「教主」。但是到了一九五○年著者應聘前往印度講學,妄想展開自以為「救世」的運動。孰知我行抵中途,上帝因他無限的慈悲憐憫,從高天伸手,阻余前往,(參詩一八16)從滅亡之途轉回來,遂恍然大悟;並受聖靈的感動與啟示,讀經常常流淚,証道滔滔不絕,且令教會首領驚奇。從此以后,我的宇宙觀、社會觀、文化觀、宗教觀,以及人生觀,就發生革命性的根本改變,就盡棄所學,糞土萬事;辭去高位,以五十余歲之高齡,重作學生,潛修神學,著書弘道。仰賴神恩,中英拙著凡八十余種,中外讀者,且有奇妙得救之神跡。

此絕非挾一種教派的偏見,來菲薄儒教,蓋著者早歲不但沉迷三教,且尤醉心儒教,我的名號,即表明我乃推崇宋明理學家,原名「淵若」,乃示敬慕宋儒陸九淵;別號「力生」,倡導「力行」,乃為發揚明儒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后又受邪靈迷惑,謂為儒家泰斗歐陽修轉世。于是受士大夫推重,創辦「江南大學」,于故鄉太湖之濱,禮聘當代儒家宗師錢穆(賓四)等為院長;占地五千余畝,以為複興中國(儒家)文化宗教之中心,妄想消滅基督聖道;且前往印度,企圖擴大此項運動。何圖因神奇妙的救恩,竟會在此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險關頭,出死入生,轉迷成悟;從黑暗進入奇妙的光明。始悟以往所抱的宏愿,所有一切著書立說,奔走呼號,且複坐言起行,參加實際政治,一番修齊治平,興邦建國,利民救世,建立理想社會國家的雄圖大略,滿腹經綸,乃為天真空想,痴人說夢。徒令「那坐在天上的發笑」(詩二4)。此乃聖靈在我身上施展之奇功。

甚至有一位反對教會,敵擋聖道,認為「一個真正中國人便不應接受基督教的儒家學者,也不能不承認儒家的缺陷與虛妄。他說︰『聖賢人格,……無論升到如何境地,其所體現的,畢竟不可能是天道或上帝的整全,畢竟只是其部分,這就是所謂「聖人的悲劇」』﹗這乃是反基督教的懦家學者自己的供詞,承認聖賢的努力不能達到『上帝的整全』,自証其所信的虛妄。」但是我們深究中國儒家所以不能「知行合一」,他們「修、齊、治、平」的大道,所以不能實現,不能建立和平康樂的理想的國家社會,其症結所在,用最簡單的道理來講,乃是因為他們缺乏實踐的動力。所以一切理論學說,良法美意,都是徒托空言,畫餅充飢。甚至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結果亦難免「聖人的悲劇」。這一個實踐推行的動力,好比一輛汽車所需的發動的汽油,這發動的汽油,便是聖靈的大能。儒家的道理,因為缺乏這發動的聖靈的大能,結果,從孔子本身說,他自己承認「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就國家社會說,士大夫「知行不能合一」,而其倡導的「修、齊、治、平」之大道,也無從貫徹。數千年來,合久必分,「治久必亂」,戰禍頻仍,民不聊生,四維不張,廉恥掃地。不能建設「禮讓為國」,康樂協和的理想社會。


收錄日期: 2021-04-26 16:36: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06000051KK006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