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文言文中“以”和“因”都有很多的解釋,因可作介詞、形容詞和連詞運用。若以介詞和連詞來說明,因可作解由於、就、出自、因為或因而的意思。若以形容詞來說明,因可作解親或親近。若以動詞來說明,因可作解借、依靠、沿襲、承襲、因襲、連接、順應、因便、相就、前住和趨赴。
至於在文言文中“以”, 以可作動詞、名詞、形容詞和連詞運用。若以動詞說明,以可解作使、令、借、仗恃、做、認為、以為和可以的意思。若以介詞說明,以可解作按照、按、把、拿和在。若以名詞說明,以可解作原因和缘故。若以連詞說明,以可解作因為、所以和以及。
你所寫這句文言文“副使者以士衝所得的東西藉船底”,相信是寫錯字了,應該是“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縑帛藉船底”。這句是出自夢溪筆談卷九,原文節選: 時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縑帛藉船底,然後實己物,以避漏濕。
譯文: 當時船底有滲漏的地方,(裝船的時候,)這個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細絹及其他絲織品墊在船底,然後把自己所得東西放在上邊,以避免浸濕或漏落。當中的以就是解作把或拿。
“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因命左右取筐篋.......吾不意為婁公所涵”。這是幾句出自唐語林卷三雅量當中的文章,原文:
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譯文 :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作相國。狄仁傑一直排斥婁師德,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包容!」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
當中第一句以字是解作因為,第二句因字是解作依靠,第三句因字是解作於是。至於吾不意為婁公所涵是作解我沒有想到自己被婁大人包容。
另外請你參考以下另一些例子:
例子1: 在《論語 先進第十一》中,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當中的以就是解作做或辦,屬於動詞。
例子2: 在《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原文: 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凡師能左右之曰以。譯文: 僖公指揮楚國軍隊攻打齊國,佔領了谷地。凡是出兵,能夠隨意指揮別國軍隊叫做“以”。在這裏的以就是作名詞運用。
例子3: 在《史記 平原 君虞卿列傳》中,原文: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譯文: 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當中的因可解作依靠和依賴的意思了,屬於動詞。
例子4: 在《韓非子五蠹》中,原文: 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譯文:因此聖人不希望一切都學習古代,不墨受一成不變的舊規,而是研討當代的情況,據此採取相應的辦法。當中的因可解作借或採用的意思,屬於動詞。
我花了不少時間才蒐集以上資料,希望以上資料能幫到你忙,亦希望你能適當運用。
網址提供:
http://zidian.teachercn.com/yi/Word_15147.html
http://zidian.teachercn.com/yin/word_18779.html
http://www.chiculture.net/0615/html/c14/0615c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