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論語十則>全文o既語譯!!

2008-11-05 8:46 pm
我想要<論語十則>全文o既語譯!!

最好有注釋!!!!!!!!!!


thx!!!!!!!!!!!!

回答 (2)

2008-11-05 10:16 pm
✔ 最佳答案
论语十则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n,恼怒,怨恨。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2008-11-05 14:17:56 補充: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2008-11-05 14:18:56 補充: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2008-11-05 14:19:58 補充: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008-11-05 14:21:08 補充: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2008-11-05 14:22:16 補充:
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008-11-06 4:38 am
學 而 第 一

子 曰 : 「 學 而 時 習 之 , 不 亦 說 乎 ? 有 朋 自 遠 方 來 , 不 亦 樂 乎 ? 人 不 知 而 不 慍 , 不 亦 君 子 乎 ? 」


有 子 曰 : 「 其 為 人 也 孝 弟 , 而 好 犯 上 者 , 鮮 矣 ; 不 好 犯 上 , 而 好 作 亂 者 , 未 之 有 也 。 君 子 務 本 , 本 立 而 道 生 。 孝 弟 也 者 , 其 為 仁 之 本 與 ! 」


子 曰 : 「 巧 言 令 色 , 鮮 矣 仁 ! 」


曾 子 曰 :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 與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傳 不 習 乎 ? 」


子 曰 : 「 道 千 乘 之 國 , 敬 事 而 信 , 節 用 而 愛 人 , 使 民 以 時 。 」


子 曰 : 「 弟 子 , 入 則 孝 , 出 則 弟 , 謹 而 信 , 凡 愛 眾 , 而 親 仁 。 行 有 餘 力 , 則 以 學 文 。 」


子 夏 曰 : 「 賢 賢 易 色 ; 事 父 母 , 能 竭 其 力 ; 事 君 , 能 致 其 身 ; 與 朋 友 交 , 言 而 有 信 。 雖 曰 未 學 , 吾 必 謂 之 學 矣 。 」

子 曰 : 「 君 子 不 重 , 則 不 威 ; 學 則 不 固 。 主 忠 信 。 無 友 不 如 己 者 。 過 , 則 勿 憚 改 。 」


曾 子 曰 : 「 慎 終 , 追 遠 , 民 德 歸 厚 矣 。 」


子 禽 問 於 子 貢 曰 : 「 夫 子 至 於 是 邦 也 , 必 聞 其 政 , 求 之 與 ? 抑 與 之 與 ? 」
子 貢 曰 : 「 夫 子 溫 ﹑ 良 ﹑ 恭 ﹑ 儉 ﹑ 讓 以 得 之 。 夫 子 之 求 之 也 , 其 諸 異 乎 人 之 求 之 與 ? 」


子 曰 : 「 父 在 , 觀 其 志 ; 父 沒 , 觀 其 行 ; 三 年 無 改 於 父 之 道 , 可 謂 孝 矣 。 」


有 子 曰 : 「 禮 之 用 , 和 為 貴 。 先 王 之 道 , 斯 為 美 ; 小 大 由 之 。 有 所 不 行 , 知 和 而 和 , 不 以 禮 節 之 , 亦 不 可 行 也 。 」


有 子 曰 : 「 信 近 於 義 , 言 可 複 也 。 恭 近 於 禮 , 遠 恥 辱 也 。 因 不 失 其 親 , 亦 可 宗 也 。 」


子 曰 : 「 君 子 食 無 求 飽 , 居 無 求 安 , 敏 於 事 而 慎 於 言 , 就 有 道 而 正 焉 , 可 謂 好 學 也 已 。 」


子 貢 曰 : 「 貧 而 無 諂 , 富 而 無 驕 , 何 如 ? 」
子 曰 : 「 可 也 ; 未 若 貧 而 樂 , 富 而 好 禮 者 也 。 」

子 貢 曰 : 「 詩 云 : 『 如 切 如 磋 , 如 琢 如 磨 』 , 其 斯 之 謂 與 ? 」

子 曰 : 「 賜 也 , 始 可 與 言 詩 已 矣 , 告 諸 往 而 知 來 者 。 」



子 曰 : 「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 患 不 知 人 也 。 」


收錄日期: 2021-04-15 14:35: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05000051KK005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