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言文字解的問題

2008-11-05 5:29 pm
"以"同埋"因"呢兩個字總共可以有咩解釋?
副使者"以"士衝所得的東西藉船底
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因"命左右取筐篋

回答 (2)

2008-11-07 8:05 pm
✔ 最佳答案
若然你在我的知識發問了4次同一樣的問題,由於回答的文字字數所限,你以上的問題我已經答過了,請你參考我之前所寫的答覆吧! 我在這裏倒不如給你另一些例子,可以給你多方面的參考。有關文這文中,以的例子及解釋如下:
例子1: 在《戰國策 秦卷一》中,原文: 冷向謂秦王曰:「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晉國危,安邑王之有也。燕、趙惡齊、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於王矣。齊必重於王。則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齊而重王。王何惡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為先知之,故不言。」譯文: 冷向對秦昭王說:「我想讓齊國尊奉大王,所以主張助齊攻宋。如果奪取了宋國,就會危及魏國,大王唾手就可取得安邑了。燕、趙擔心齊、秦聯合必定會割地給大王,這樣,齊國怕燕、趙與秦聯合,就必定會尊奉大王。那未,我主張攻宋,乃是使齊國有所畏懼而來尊奉大王,大王為何抱怨我主張攻宋呢?我認為大王是個明白有遠見的人,早已知道這種利害關係,所以沒有明說。」當中的以就是解使到、令到或讓的意思,屬於動詞。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變化、存在或意願的詞。這是使令動詞。例如:使、叫、讓、要求。
例子2: 《韓非子 論人》中,原文: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譯文: 國家富足靠農民,打擊敵人靠士兵,(在位者)卻又看重從事於文章學術事業的儒生;不用 那些尊 君守法的人,而去收養遊俠刺客之類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國家太平和強盛是不可能的。當中的以就是解依靠、仗恃或憑藉的意思,屬於動詞。
例子3: 《史記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中,原文: 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是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譯文: 唐蒙就上書皇上說:「南越王乘坐黃屋之車,車上插著左纛之旗,他的土地東西一萬多里,名義上是外臣,實際上是一州之主。如今從長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絕,難以前行。我私下聽說夜郎所擁有的精兵能有十多萬,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沒注意而加以攻擊,這是製服南越的一條奇計。如果真能用漢朝的強大,巴蜀的富饒,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裡設置官吏,是很容易的。」當中的以就是解由、從或自的意思,屬於介詞。亦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
有關文這文中,因的例子及解釋如下:
例子4: 在《鄭語 史伯為桓公論興衰中》,原文: 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唯謝、郟之間,其塚君侈驕,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必周德;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且可長用也。」譯文: (桓公)說:「謝國西面的九州,怎麼樣?」(史伯)回答說:「那裡的百姓貪婪殘忍,不能接近他們。只有謝國和郟地之間的國家,那裡的 國 君奢侈驕橫,百姓怠慢他們的君王,還不具有忠信的德行;如果更換 國 君而用忠信來教導他們,那是容易獲取的,而且可以長久住下去。 」當中的因可解作接近和連接的意思了,屬於動詞。
例子5: 在《論語 為政》中,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週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 」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當中的因是解作因襲、沿用和繼承的意思,屬於動詞。
例子6:在《詩經 大雅 皇矣》中 ,原文: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 譯文: 上帝察看歧山嶺,柞樹棫樹除乾淨,松柏挺拔郁青青。上帝興周使配天,大伯王季是先行。這位王季品德好,友愛兄弟是天性。王季友愛他兄長,於是多多得福慶,上天賜他大光明。受天福祿不喪失,擁有天下真榮幸。當中的因是解作親近或友愛的意思,屬於形容詞。
希望以上資料令你更能明白到文言文中的意義。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12: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05000051KK002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