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這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為何會獨尊儒家。
依照秦到漢初的文化主流,從法家的尊法、立法、執法到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來看秦法雖說是堅守法律,縱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對於秦人可以說是已經習慣也同時改善他們的傳統思維,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與天下的一統,秦法初期的嚴苛立法的部份,已經不適合大一統的帝國。又加上秦始王晚年並未修法,同時又實行了諸多勞民傷財的政策,且死後趙高亂國,無怪乎秦之滅亡是如此之快。然而,秦滅完之後,取之而起的是漢朝的建立,漢初百業蕭條,人民剛剛從苛政下獲得自由,自當以道家的與民休息思想,來讓百姓可以慢慢恢復生息,安定民心。也應此成立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但是,到了漢武帝的時代,道家的思想與匈奴的侵略,早早就讓漢武帝十分的不滿了,當時的董仲舒、東方朔之徒提倡的改革思想,贏得了漢武帝的欣賞。但是要改成獨尊儒家,也是困難重重,太皇太后與一般守舊的老臣們皆是阻力,因此在太皇太后過世之後,漢武帝才有機會獨尊儒家。事實上,儒家不適合春秋戰國的分立狀態,但是尊王,與民而治,強調仁義等等的思想,比較符合已經一統的天下。
而法家在漢初並沒有相當的地位,其中秦法之苛讓人民視之如猛虎一般,這樣的思想怎麼會被再提倡,且縱使提倡大家也都是以秦法的印象而十分的斥之以鼻。
但說法之三要素,重勢、重術、重法,其中勢與術是針對於貴族大臣們的手段,比較好使用,但法的部份,一則要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已經不容易了,二則要民間與廟堂之尊法、擁法更是難,三則法要適時而變,但是人性僵化的程度來看大臣往往不懂民間對法的需求,四則需要強君明臣,強君才能抵住諸多的反對聲浪,明臣才能大公無私的護法,歷朝以來大概只有秦孝公與商鞅這對君臣才辦的到。無怪乎,歷朝變法接失敗,只有商鞅變法是成功的。
倘若當年漢武帝獨尊法家的話,很容易出現的現象就是改良式的法家精神,跟現在的中國大陸的社會化的民主是如初一轍。法治的觀念不會落實,因為法的制定是由大臣與皇室在編制的,如果沒有強力的整頓,法只會嚴格執行於百性之間,對皇宮貴族與權貴大臣一如是形式上的一種象徵。必竟強君不多、明臣也不多,再者,如果有心人是很可能會藉由法之制度,羅人入罪,亂國之事還是會出現。並非是法之觀念不好,而是中國歷朝皆是以人治為主,以人治所以會亂法、玩法,苦的還是老百姓。所以縱然當年獨尊法家,不久之後也是會被推翻。而無法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