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好辛苦

2008-11-03 1:53 am
我是有鼻敏感的人,今年轉季後每天由照到晚打乞嚏,
超辛苦,我以前轉季都不會咁的,
我現在已經有噴鼻,吃藥,情況愈來愈嚴重
好驚有鼻竇炎,我今年13歲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我?

回答 (5)

2008-12-02 11:33 pm
睇下這個網站(非常詳盡)
http://hk.promo.yahoo.com/health/200708/1-1-a.html
2008-11-17 2:14 am
症狀
  早上起來或進出空調地方時,總會不停打噴嚏、流鼻涕鼻水,短則數分鐘,長則一、二小時才停止。症狀和感冒相似,但並沒有其他的不適,例如疲倦、頭痛、忽冷忽熱、發燒等。

西醫的解釋
  人體的免疫系統為扺抗外來的病原,會分泌數類免疫抗體,若分泌的不是有益的免疫球蛋白而是有害的免疫球蛋白,可能會與過敏病原結合,釋放出一種名為「組織胺」(histamin)的化學物質。此種物質導致血管擴張及滲出液體,令鼻黏膜紅腫、發炎痕癢和流鼻涕。至於某些人為何會對某類物質過敏,迄今仍未有確實的答案。

西醫的療治方法:
避開過敏原,如花粉、塵、羽毛、化學品、工業污染物等


利用藥物來減輕症狀。常用的藥物是:


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紓緩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等不適
減充血劑、滴鼻劑:使鼻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鼻甲縮小,呼吸暢通、鼻分泌液引流;但滴鼻劑不能連續用十四天,否則會產生不良副作用。
噴霧劑:收縮鼻血管、緩解鼻充血
消炎藥:消減鼻的炎症



情況十分嚴重時,可能要動手術,將因經常發炎而增厚的鼻息肉切除。




鼻敏感

中醫學的解釋
  中醫認為鼻敏感是虛實夾雜的病症。據臨床經驗所得,許多鼻敏感病者最初患的是感冒,其後感冒症狀雖然消除,但體內仍有熱,以致鼻黏膜慢性發炎和不斷充血,但病者並不察覺。此外,病者同時亦有氣虛問題,即肌肉彈性不足,鼻黏膜的血管鬆弛擴張,原本已腫脹的鼻甲更增大,鼻涕容易滲出,呼吸越見困難。

  中醫學上認為「腎主納氣」,若腎氣虧虛便不能攝納肺氣,會感到氣促氣短、呼多吸少,容易引致鼻敏感問題。因此當身體狀況較差,例如一夜不眠後,第二天早上敏感情況較為嚴重。

中醫的治療方法:
  中醫醫治鼻敏感有兩項原則:
避免令鼻黏膜發炎充血
改善體質,令肺氣充盈
  就第一點而言,首先要戒吃熱氣及煎炸辛辣的食物,盡量多吃蔬菜和水果,但荔枝、龍眼、榴蓮等水果帶熱,不宜進食。體內有熱的人,會整天感到鼻塞、口乾口苦,以及流出黃色或綠色的鼻涕。下述處方適合他們服用:

芥穗 1錢 麥冬 3錢
白芷 3錢 北沙蔘 3錢
金菊花 3錢 百合 3錢
辛荑 3錢 白芍 2錢
卷柏 3錢 丹皮 3錢
蟬退 10隻 甘草 1錢
生地 3錢    


  他們可按此處方服藥,直至所出的鼻涕不再是黃色或綠色,即炎症已消退。鼻仍在發炎期間,可多用北沙蔘、百合、玉竹、石斛、無花果、蜜棗,配紅蘿蔔及竹蔗煲湯。

  當體內沒有熱時,便應適當地固腎強身,可用淮山、芡實、蓮子、百合、北沙蔘、玉竹、無花果、蜜棗配生魚或山班魚煲湯;此外,亦可用粟米鬚、扁豆、赤小豆、蓮子、淮山、芡實配鯽魚煲湯。
2008-11-11 8:46 am
過敏性鼻炎
下鼻甲肥大
本港大概有40%兒童患有鼻敏感,故鼻敏感的情況為相當普遍。當鼻敏感發作時,患者會有以下徵狀:
流鼻水
打噴嚏
鼻塞
甚至眼晴痕癢等
如病情嚴重者,更可能併發鼻竇炎等。

對於有鼻敏感的人士,家居清潔為非常重要,建議患者或患者家人平日勤洗窗簾、牀單及枕頭套,亦要避免使用地氈及存放毛公仔等,以減少塵蟎的滋生。

用藥方面,患者亦要留意一些具長期效用的藥物,如含類固醇的噴鼻藥等,是需要連續使用兩星期方可見效,而使用前也必須先徵求醫生意見,於指引下正確使用藥物。 如病人出現下鼻甲肥大、呼吸道阻塞等情況,便可能要進行手術治療。

http://www.vent.com.hk/chi/disorder_and_disease_2.htm#06
參考: 香港聲線及耳鼻喉中心
2008-11-03 3:13 am
鼻敏感是不能自治的,要醫的話最好移民
因為香港空氣不好,如果不能的話
則要天天運動,身體好自然會好些
留意天氣的變化,加衣
多喝水
2008-11-03 2:09 am
我也有

試過每晚訓覺之前轉"fu啦圈"5-15分鐘>>訓覺真係冇事

我自己番學bring口罩之後,打乞嚏幾乎0,鼻水都少哂

我想大概是今年的天氣很差(焗,還有經常轉)

還有最近醫生教用鹽水洗nose
就是吸鹽水入nose啦
雖然有小小唔舒服,但洗完之後個nose舒服哂,好乾淨,訓得好d
而且洗nose可以預防鼻竇炎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12: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102000051KK016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