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詩》kealearning 5分!!

2008-10-26 8:40 pm
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和三個朋友一路從會城到公益,我們在火車上大約坐了三個鐘頭。時間長,天氣熱,但是我並不覺得寂寞。


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這裏沒有橋,火車駛上了輪船,就停留在船上,讓輪船載着它慢慢地渡過江去。我下了車,站在鐵板上。船身並不小,甲板上鋪着鐵軌,(a)火車就躺在鐵軌上喘氣。左邊有賣飲食的貨攤,許多人圍在那裏談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過火車頭前面,到了右邊。


我看到船上有不少的工人。朋友告訴我,在船上工作的人有一百個以上。我似乎沒有看見這麼多。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器。在每一副機器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雲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器,指揮輪船前進。看見這些站在機器旁邊的工人的昂着頭,露出自信的神情,我從心底生出了感動。


四周是平靜的白水,遠處有樹,有屋。江面很寬。在這樣的背景裏顯出了管理機器的工人的雄姿。機器有規律地響着。(b)火車趴在那裏,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毒蛇。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器、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火車載過潭江的工人,當他們站在鐵板上面,機器旁邊,一面管理機器,一面望着白茫茫的江面,看見輪船慢慢地駛近岸的時候,他們心裏的感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下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我在上海常常看見一些大樓的修建。打樁的時候,許多人都圍在那裏看。有力的機器從高處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樁打進土地裏面去;一下,一下,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很快地就把木樁完全打進地裏去了,四周旁觀者的臉上都浮出了驚奇的微笑。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跡。機器完成了奇跡,給了每個人以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築房屋,就彷彿讀一首好詩。





1. 「我們」要從哪裏到哪裏去?
甲. 從會城到公益。
乙. 從公益到會城。
丙. 從會城到潭江。
丁. 從公益到潭江。


2. 火車如何渡江?
甲. 火車從江上的大橋渡江。
乙. 火車繞從江邊的鐵路繞過去渡江。
丙. 火車駛上輪船,讓輪船載着它渡江。
丁. 火車被飛機吊起來,吊着它渡江。


3. (a)處是一個什麼句子?
甲. 比喻句。
乙. 擬人句。
丙. 誇張句。
丁. 對比句。


4. 火車渡江的時候「我」在做什麼?
甲. 「我」在火車裏休息。
乙. 「我」在火車上用餐。
丙. 「我」走出了火車,在車外用餐。
丁. 「我」走出火車,站在外面觀景。


5. 下列哪項不是作者對管機器的工人的描寫?
甲. 抬鐵鏈。
乙. 穿香雲紗衫褲的工人。
丙. 指揮輪船前進。
丁. 昂着頭。


6. (b)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它的作用是什麼?
甲. 顯出火車的長。
乙. 顯出載火車的船的大。
丙. 顯出管理機器工人的雄姿。
丁. 顯出江面的寬大。


7. 作者為什麼在看到工人的工作畫面時很感動?
甲. 因為這些工作很辛苦。
乙. 因為這些工人的技術很好。
丙. 因為我們很悠閒,工人們卻為了我們在忙碌着。
丁. 因為周圍的風景太好了。


8. 作者為什麼會認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下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甲. 因為工人們很偉大。
乙. 因為景色很優美。
丙. 因為「我」當時很感動。
丁. 因為當時周圍的景色是「靜」,工人們工作是「動」,一靜一動非常和諧。


9. 旁觀者為什麼會感到奇跡?
甲. 他們認為打樁的力量不會是這麼大。
乙. 他們認為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這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丙. 他們認為木頭沒有斷是不可能的。
丁. 他們認為「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的事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10. 本文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甲. 讚美潭江景色優美。
乙. 感歎現代建築技術之高。
丙. 讚美工人。
丁. 感歎上海的現代化。

回答 (5)

2008-10-28 2:22 am
1. 甲. 從會城到公益。


2. 丙. 火車駛上輪船,讓輪船載着它渡江。


3. 乙. 擬人句。


4. 丁. 「我」走出火車,站在外面觀景。


5. 甲. 抬鐵鏈。


6. 丙. 顯出管理機器工人的雄姿。


7. 丙. 因為我們很悠閒,工人們卻為了我們在忙碌着。


8. 丁. 因為當時周圍的景色是「靜」,工人們工作是「動」,一靜一動非常和諧。


9. 丁. 他們認為「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的事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10. 丙. 讚美工人。
參考: Kea Learning (all correct)
2008-10-27 5:55 am
1. 「我們」要從哪裏到哪裏去?
甲. 從會城到公益。
乙. 從公益到會城。
丙. 從會城到潭江。
丁. 從公益到潭江。


你的答案: 甲,答對了


2. 火車如何渡江?
甲. 火車從江上的大橋渡江。
乙. 火車繞從江邊的鐵路繞過去渡江。
丙. 火車駛上輪船,讓輪船載着它渡江。
丁. 火車被飛機吊起來,吊着它渡江。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3. (a)處是一個什麼句子?
甲. 比喻句。
乙. 擬人句。
丙. 誇張句。
丁. 對比句。


你的答案: 乙,答對了


4. 火車渡江的時候「我」在做什麼?
甲. 「我」在火車裏休息。
乙. 「我」在火車上用餐。
丙. 「我」走出了火車,在車外用餐。
丁. 「我」走出火車,站在外面觀景。


你的答案: 丁,答對了


5. 下列哪項不是作者對管機器的工人的描寫?
甲. 抬鐵鏈。
乙. 穿香雲紗衫褲的工人。
丙. 指揮輪船前進。
丁. 昂着頭。


你的答案: 甲,答對了


6. (b)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它的作用是什麼?
甲. 顯出火車的長。
乙. 顯出載火車的船的大。
丙. 顯出管理機器工人的雄姿。
丁. 顯出江面的寬大。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7. 作者為什麼在看到工人的工作畫面時很感動?
甲. 因為這些工作很辛苦。
乙. 因為這些工人的技術很好。
丙. 因為我們很悠閒,工人們卻為了我們在忙碌着。
丁. 因為周圍的風景太好了。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8. 作者為什麼會認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下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甲. 因為工人們很偉大。
乙. 因為景色很優美。
丙. 因為「我」當時很感動。
丁. 因為當時周圍的景色是「靜」,工人們工作是「動」,一靜一動非常和諧。


你的答案: 丁,答對了


9. 旁觀者為什麼會感到奇跡?
甲. 他們認為打樁的力量不會是這麼大。
乙. 他們認為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這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丙. 他們認為木頭沒有斷是不可能的。
丁. 他們認為「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的事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你的答案: 丁,答對了


10. 本文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甲. 讚美潭江景色優美。
乙. 感歎現代建築技術之高。
丙. 讚美工人。
丁. 感歎上海的現代化。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參考: http://www.kealearning.com/ 成積報告
2008-10-27 3:49 am
1.甲. 從會城到公益。
2.丙. 火車駛上輪船,讓輪船載着它渡江。
3.乙. 擬人句。
4.丁. 「我」走出火車,站在外面觀景。
5.甲. 抬鐵鏈。
6.丙. 顯出管理機器工人的雄姿。
7.丙. 因為我們很悠閒,工人們卻為了我們在忙碌着。
8.丁. 因為當時周圍的景色是「靜」,工人們工作是「動」,一靜一動非常和諧。
9.丁. 他們認為「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的事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10.乙. 感歎現代建築技術之高。

( 10/10 CORRDET )
參考: ME
2008-10-26 11:36 pm
1.甲. 從會城到公益。
2.丙. 火車駛上輪船,讓輪船載着它渡江。
3.乙. 擬人句。
4.丁. 「我」走出火車,站在外面觀景。
5.甲. 抬鐵鏈。
6.丙. 顯出管理機器工人的雄姿。
7.丙. 因為我們很悠閒,工人們卻為了我們在忙碌着。
8.丁. 因為當時周圍的景色是「靜」,工人們工作是「動」,一靜一動非常和諧。
9.丁. 他們認為「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的事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10.乙. 感歎現代建築技術之高。

2008-10-27 20:36:55 補充:
1. 甲. 從會城到公益。


2. 丙. 火車駛上輪船,讓輪船載着它渡江。


3. 乙. 擬人句。


4. 丁. 「我」走出火車,站在外面觀景。


5. 甲. 抬鐵鏈。


6. 丙. 顯出管理機器工人的雄姿。


7. 丙. 因為我們很悠閒,工人們卻為了我們在忙碌着。


8. 丁. 因為當時周圍的景色是「靜」,工人們工作是「動」,一靜一動非常和諧。


9. 丁. 他們認為「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的事是一個不可信的奇跡。

10. 丙. 讚美工人。

2008-10-27 20:37:12 補充:
all right
參考: me (but not sure)
2008-10-26 11:25 pm
001的答案對咗4/10!

2008-10-26 15:25:55 補充:
1. 「我們」要從哪裏到哪裏去?

你的答案: 甲,答對了

2. 火車如何渡江?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3. (a)處是一個什麼句子?

你的答案: 乙,答對了

4. 火車渡江的時候「我」在做什麼?

你的答案: 丁,答對了

5. 下列哪項不是作者對管機器的工人的描寫?

你的答案: 甲,答對了

6. (b)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它的作用是什麼?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7. 作者為什麼在看到工人的工作畫面時很感動?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8. 作者為什麼會認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下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你的答案: 丁,答對了

9. 旁觀者為什麼會感到奇跡?

你的答案: 丁,答對了

10. 本文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你的答案: 丙,答對了

答對了10/10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11: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26000051KK008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