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者食了甜的東西...為什麼血糖會容易升高?

2008-10-25 10:58 pm
糖尿病者食了甜的東西...為什麼血糖會容易升高?????????????????????????

回答 (4)

2008-10-26 10:41 pm
✔ 最佳答案
現代內分泌學發現,食用過量精制碳水化合物,引起高血糖,而高血糖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然後又因為胰素島分泌得太多,血糖急速下降,【低血糖是肚餓的最最最重要指標】,於是繼續吃,不知何時飽,飲食過量。
所以,過量精制碳水化合物飲食,會產生肥胖。相反,食用脂肪不會引起胰島素分泌,更不會引致血糖急劇升降,因為脂肪的血糖指數是零,所以不會導致過量飲食,也不會啟動制造脂肪的引擎。因此,食脂肪不會導致肥胖,因為沒有過量胰島素指揮儲存脂肪啊!沒有人指揮的脂肪只會被燃燒掉,不是儲存起來喔!
現代美國人比以前多吃麵包,少吃肉,結果并沒有比以前瘦,反而越吃越肥。法國人吃的脂肪肉類最多,身材卻保持得最苗條。
麵粉、白飯、包括糙米、麵包,全是高血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半小時左右令血糖極速升高,胰臟也就極速分泌胰島素,極速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上天設計人類的機器零件本來可以用一百二十年,極速用它,用上十幾年,胰臟便可以報廢了,機器壞便不能再生產胰島素了!少年多發的一型糖尿病,醫學界至今找不到病因,結果就是胰臟報廢。原因,可能就是用得太多嘛!少年兒童及幼兒的胰臟仍未發育好,你硬要他們多吃飯麵,胰臟受到過劇刺激,受不了,唯有報廢!
有些人胰臟較好的,沒有壞掉,是門鎖可能有問題,打不開,究竟是什麼原因令肌肉細胞不讓血糖進入呢?其中一個可能性是細胞飽滿,充滿肌糖,不能再讓血糖進入;另一個可能是門鎖已經累壞了,因為經常有太多鎖匙插入,因為胰島素分泌得太多,可能幾把鎖匙同時插入一把鎖,索性不起反應,禁止血糖進入,無論是何原因,其上級原因是鎖匙太多,終極原因是吃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太多囉!
1970年代之前,香港人吃粗米,現在我們吃的米,雪白漂亮,像用沙紙打磨過一樣光滑,除了熱量外,表層的營養都打磨掉了!這些白米煮出來的飯,非常容易消化,吃進肚子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又覺得肚餓了,肚餓不是人人能忍受,小朋友就不能,於是吃個不停,吃多了,大不了肥胖,沒那麼簡單呀!胰臟極速分泌胰島素,誰受不了啊!於是糖尿病來了。
高胰島素引起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又導致三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大部份這些疾病,極可能都是過量精制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結果啊! 
醫學界過去認為肥胖、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病與遺傳有關。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這些病大都是吃出來的。是因為吃得太多精制碳水化合物,不是肉,也不是脂肪啊!


圖片參考:../../image/energy-consume-ratio.JPG

安靜時能量消耗:人在安靜時,約1/3能量來自碳水化合物【包括肌糖、血糖及肝糖】,2/3是燃燒脂肪。
散步時能量消耗:散步時,脂肪燃燒比例上升至90%左右。
慢速游泳時【中等強度運動】,脂肪燃消比例約佔60%;高強度運動時,脂肪燃消比例下降至30%以下。
任何時候,我們都在燃燒脂肪,對於非運動員來說,脂肪是主要能源。
現在都市人不用拚命搵食,大部份人的運動量偏低,主要以脂肪作為生命能源,為什麼有些專家們仍極力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呀?為什麼政府提倡三份飯麵、兩份蔬菜、一份肉?蔬菜極少能量,即是【三份飯麵:一份肉】,還要是瘦肉,如果你跟隨【三份飯麵:一份肉】,高胰島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大概就是你的結果了!
我們每日需要消耗大量脂肪,為什麼專家教我們少吃脂肪呢?高碳水化合物是運動員的飲食,請問你是不是運動員?如果不是,為什麼要三二一?三二一是健康倒數啊!事實是,三二一會令你肥胖呀傻瓜!政府講的話你也信,我是誓死不跟隨,因為我不想肥,也不想病,我還想健健康康走完下半生啊!
運動員要注意,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是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果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你會死得更快啊!所以通常運動員退休後多病早死,隨了運動傷害外,可能就是因為高精制碳水化合物飲食。
即使是運動員,也不需要【三份碳水化合物:一份肉】,運動員在日常訓練時,訓練量較低,通常也不需要超過一半的碳水化合物。即使是馬拉松運動員比賽前的超量補糖飲食,也不需要吃到75%的碳水化合物。
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飲食令人健康!這只是個神話故事,現在很多人都已經這樣飲食了,為什麼他們還是一日一日肥胖呢?肥胖的人,你有仔細想過嗎?想不出個答案來!
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發表全新的健康膳食指南----哈佛膳食金字塔,把美國農業部在1970年代初的膳食金字塔反轉過來。碳水化合物由塔底升上塔頂,碳水化合物本來是被建議吃得最多的,現在反過來要吃得最少。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的結論,是白飯、甜食、麵包和麵粉等精制碳水化合物,會極速升高血糖,刺激胰臟極速分泌胰島素,精制碳水化合物有害,天然脂肪是有益的! 近年,越來越多美國中小學校開始禁止售賣可樂等含糖飲品, 精制碳水化合物才是肥胖根源啊
糖尿病者食了甜的東西...為什麼血糖會容易升高?
參考: 天之心
2008-11-03 5:26 am
糖尿病的成因 , 全是因為原本合作愉快的血糖和胰島素「失和」了 ! 也就是說胰臟分泌的胰島素 , 發生供應不足或作用力降低的的狀況 , 酶能力替血糖打開細胞的大門 , 讓血糖進入細胞 , 發揮供應能量的任務。
結果 , 各器官的細胞因此無法吸收血糖所帶來的葡萄糖能量 , 就集體向大腦抗議、大聲喊餓。這時 , 大腦發出「肚子餓」的強烈訊息 , 引導人不停地去找食物來吃 , 即便吃的再多 , 細胞還是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 , 感覺依舊非常餓 , 這是糖尿病人多所具有的「多吃」症狀。
這些無法進入細胞的血糖 , 雖然擁有滿滿的葡萄糖能量 , 確無用武之地 , 只能在血液裡逗留徘徊 , 因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 , 身體無法負荷 , 只能透過腎臟處裡 , 由尿液排出 , 造成尿液變成濃度高的葡萄糖尿。腎臟處裡這些血糖很辛苦 , 為了維持尿液滲透壓的平衡 , 就必須持續擷取更多血液中的水 , 把血糖帶出 , 變成「多尿」。

人體 90 % 血液在毛細血管 , 紅血球須單獨摺疊才能通過。
當太多的水從血液移往尿液中 , 身體的水分也減少 , 大腦此時必須發出口渴的訊息 , 要求病人趕快喝水補充 , 所以病人會有「多喝」的症狀。
血液長期維持高血糖的濃度 , 是一種不正常狀態 , 導致器官的工作量增加 運作失常 , 將埋下許多的危險的伏兵 , 慢慢傷害心臟、血管、眼睛、神經、腎臟 , 可能導致併發心臟病、中風、失明、洗腎、陽痿或不孕 , 甚至還要截肢。

高血糖酸性血液的紅血球容易黏著、串聯在一起
而身體的胰臟 , 一旦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受損 , 就無法痊癒而被宣告無用。人體從此就得依賴外來的胰島素 , 維持與血糖的正常合作關係。補充 :
葡萄糖進入細胞中才能燃燒產生熱量 , 毛細血管中則不行 , 所以糖份必須不斷進入細胞燃燒 , 否則細胞會缺乏能量 , 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敏感度 , 與血液中的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有關。
第 2 型糖尿病 ( 成年發作型 ) 是由體液酸化 , 胰島素 β 細胞上的膜受酸性環境的影響 , 細胞老化或凋亡 , 功能減弱 ; 胰島素 β 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原需胰蛋白脢 ( 酵素 ) 的催化啟動為活性胰島素 , 才能顯示胰島素的作用 ; 體質酸化 , 人體組織會對胰島素產生抵抗 , 使胰島素失去作用 ; 而胰蛋白脢 ( 酵素 ) 最佳的 PH 值為 7 . 7。 酸性體質越酸 , 酶 ( 酵素 ) 的活力催化功能障阻就越大。胰島素本身就是一種蛋白質 , 偏離了正常的弱鹼性 ( PH 7 .35 ~ 7 . 45 ) 就會有理化性質的改變 , 使胰島素的活力降低。
日本權威醫學文獻報導 : 人體 PH 值每下降 0.1 單位 , 胰島素的活性將下降 30 % , 容易誘發糖尿病。---- 胰島素的活性降低 , 將加劇脂肪和糖謝紊亂 , 產生更多的酸性物質 , 導致體液酸化 , 反過來使胰島素的分泌量進一步減少 , 胰島素活性度進一步降低 , 由此惡性循環 ....。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有了糖尿病,不可忽視!!!糖尿病是全身性的慢性病變,患者及家屬除了要密切控制患者的血糖外,更要著重於併發症的預防及照護,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高血壓、心臟血管、眼睛視網膜、腎臟及末梢神經等方面的病變。
心臟血管方面的病變,最普遍的是腦血管病變導致中風的發作及致命,再其次是源於糖尿病造成的心肌病變或冠狀動脈病變導致的心肌梗塞,卻往往最令照護的醫師束手無策的就是所謂的『糖尿病足』周邊血管的病變,若是延誤醫治或是迷信偏方,則有敗血症瀰漫全身而致死的可能!
『糖尿病足』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會造成末稍神經血管的病變,造成病患肢體感覺遲鈍,並合併血液循環不足的病況下,肢體組織養分失調而導致脆弱病變;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變得容易受損,而且,一旦受傷,血液循環不足的傷口就更不易癒合,一旦淺層傷口逐漸惡化至深層壞疽,更嚴重到侵蝕骨頭,甚至,造成蜂窩組織炎,引發全身性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時,病患的生命就垂危了!

如果你認為你有需要知多一點,或去改善你的身體壯況,請向張小姐查詢,電話6575 9692
2008-10-26 4:08 am
糖尿病患者因血液中的糖未能讓胰島素分解,糖份留在血液中使血濃度增加。如果飲用糖水就增多其濃度。糖份含量上升。
2008-10-25 11:19 pm
每個人吃了甜食,血糖都會升高

糖尿病患者的問題是維持血糖穩定的胰島素

1)分泌不足
2)分泌相對不足

所以血糖就超過正常值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17: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25000051KK012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