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羽毛有咩用

2008-10-25 6:15 am
鳥類的羽毛有咩用?

如題詳細回答

回答 (1)

2008-10-25 6:34 am
✔ 最佳答案
鳥身上的羽毛很多,大約要超過2000枚;羽毛的重量很輕,有研究表明平均的羽重僅相當於平均體重的6%。鳥類的羽毛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羽毛本身可以保護皮膚,羽毛的顏色和斑紋起著保護色的作用。羽毛使鳥類完成飛行的重要結構。有些部位的羽毛有觸覺功能。

羽毛的顏色豐富多彩,成色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結構色:由於羽毛上皮表面的凹凸溝紋、羽小枝內的小顆粒、氣泡和液泡等對光線所起的折射和干涉作用而形成的色彩。常見的各種金屬光澤就數以這種[def=%E5%85%89%E5%AD%B8]光學[/def]效應。
色素色:有各種色素在羽毛發生時沉積而形成的顏色。主要有黑色素和脂色素兩類。
按著生部位

350px原始鳥類的羽毛可能是均勻地著生在體表,現在的一些種類如企鵝、鴕鳥、叫鴨和鼠鳥目的鳥也是如此。但絕大多數鳥類的羽毛著生在體表的一定區域,被稱為羽區,各羽區之間不著生羽毛的地方被稱為裸區。
飛羽:翼區後緣所著生的一列堅韌強大的羽毛,牢固地“錨定”在骨骼後緣。在振翅時整體揮動,拍擊空氣。飛羽的數目和形態是鳥類分類的重要依據。
初級飛羽:著生在腕骨、掌骨和指骨上的飛羽。多數[def=%E9%9B%80%E5%BD%A2%E7%9B%AE]雀形目[/def]鳥有9-10枚,非雀形目鳥為10枚。國際上通常以鳥類飛羽更換的順序自內向翅尖逐次計數,而中國傳統的計數方法與之相反。
次級飛羽:著生在尺骨(前臂部)上的飛羽。通常為10-20枚,但也有個別種種類有較大差異。計數方法是從遠端向內側。
三級飛羽:表示最內側的一些有特征形的飛羽,目前這個名詞已很少使用。
尾羽:尾區著生著得一列羽毛,左右對稱,一般10或12枚。在飛行中起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
覆羽:鳥的翼、尾羽背腹面成覆瓦狀的較短的羽毛,是翅膀表面成流線型,有利於減小飛行中的阻力。
按特征
正羽:覆蓋鳥類體表的主要的羽毛,飛羽和尾羽都是特化的正羽
絨羽:密生在成鳥的正羽下面,羽小枝上不具羽鉤或缺失,羽干短小或缺失,羽制成簇的從羽柄頂部伸出,使整個羽毛蓬松柔軟,是體表有效的隔熱層。
雛絨羽:雛鳥破殼後體表所覆的絨羽,在早成雛中發達,而晚成雛中稀疏,甚至全無。雛絨羽完全不具羽小鉤。
right|纖羽
半絨羽:介於絨羽與正羽之間的一種羽毛,具正羽的結構但缺乏羽小鉤和凸緣,因此像絨羽一樣蓬松。一般分布於正羽之下。
毛羽或纖羽:散在正羽及絨羽之間,羽干細長,頂端有少許羽枝及羽小枝。毛羽的基本功能是觸覺。
粉?:一種特化的絨羽,終生生長而不脫換,端部的羽枝和羽小枝不斷破碎為粉狀顆粒,有助於清除正羽上的污物。鷺類的粉?發達,在胸腹及脅部成斑塊分布。鷹和鸚鵡的粉?分布於全身。通常缺乏尾脂腺的鳥類多有發達的粉?。



羽毛的產生

圖1:羽毛進化可能的五個階段


有些學者提出,羽毛的發生進化可能分為五個階段。請見圖一。


第一階段,表皮形成一個中空的突起。
第二階段,出現松散的羽小枝,但羽小枝不帶小鉤。羽小枝共有一羽芯。
第三階段,羽毛成為平整的芭蕉扇狀,羽小枝間帶小鉤,但羽小枝仍未相編織。有兩種可能的方向。第一可能是,從第二階段發展出芭蕉扇狀羽毛,但羽小枝之間不帶小鉤,羽小枝在中央形成一羽干。第二種可能則是,羽毛仍呈松散羽小枝狀,但羽小枝間已出現小鉤。
第四階段,羽小枝互相編織。內外羽片大小相當。
第五階段,羽毛呈不對稱狀,外羽片小,內羽片大。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在地層中出現過渡物種的化石,就是說化石中沒有以上列出的各個階段正在發育的羽毛實例。之前“發現”的所謂“始祖鳥化石”《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1999年被證明是偽造的。現在發現的羽毛化石跟今天的鳥類羽毛沒有區別。《鳥類學手冊-鳥類的結構和功能》,耶路大學出版社 而大多數生物學家不認為始祖鳥是現代鳥類的祖先同項參考基於羽毛極其完善的功能,很多人相信,神創論的觀點更能解釋鳥類羽毛為何如此復雜而又精巧。


換羽
因為大多數的羽毛都會損壞,所以鳥類要定期換羽,就得羽毛脫落,新的羽毛就長出來。對於大多數鳥類而言,飛羽和尾羽的更換按照一定的規律、順序進行,所以鳥不會失去飛行能力。有些家禽如雞鴨鵝,盡管他們中的一些品種已經失去了飛行能力或者只能在很短的距離飛行,但是他們換羽的習性並沒有改變。


收錄日期: 2021-04-26 15:08: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24000051KK019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