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港督而命名的街道

2008-10-25 2:59 am
請列出兩至三條因港督而命名的街道,並且詳細介紹街道現況和被命名的原因。中英語亦可,急!
更新1:

盡可能是不太著名的!

回答 (1)

2008-10-25 5:17 am
✔ 最佳答案
以早期的港督名字去命名的:
自英軍1841年進駐香港後,早期香港島的發展以中西區為主,是政治和經濟中心,很多以港督命名的街道,都集中在中西區及半山區。香港東區是郊區,人煙罕至。街道則要遲幾十年才開始發展,因而沒有此類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名稱。戰後的香港發展愈來愈快,有更多新街道成立。往後街道的命名已經放棄用政府官員名字。
現在把其中以港督命名的街道名列舉如下及做一點小小的歷史檔案: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是香港第一任總督(1843-1844)。在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時,他是英方的全權代表。1843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簽署《香港憲章》,宣佈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並委派砵甸乍爵士為香港第一任總督,同時亦兼任香港駐軍總司令。他正式就任港督後,組織香港政府,從新委任大小官員並組織行政、立法兩局和成立高等法院。
1858年,港府將一條用石皮砌成的街道取名為「砵甸乍街」,是用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的功勳。砵甸乍街建造時,沿著皇后大道中的山坡向上連接荷李活道,用石塊鋪砌,故此華人將之稱為石板街。石板嵌作一塊稍高,一塊稍低,以免下雨時路面濕滑做成危險。後來中區填海,砵甸乍街延伸到干諾道中,這一段非用石塊砌成,但人們仍稱之為「石板街」。
「爹核士街」Davis Street
爹核士街在堅尼地城區,是堅尼地城區的主要街道之一。爹核士街以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名字命名,他是本港的第二任總督。早在1833至1835年間,他是駐華商務總監督。
他是一位漢學家兼中國通,自己改
了一中文名為「爹核士」。在他任內,香港進行了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當時全港人口為二萬三千九百八十八人,此後人口普查亦成為香港政府的慣例。由於他的施政得不到當時的英國商人支持,再加上與下屬不和,故而戴維斯憤然辭職、黯然離港。香港很多法例都是他在任期間訂立的,例如《警察條例》、《治安委員審議簡易訴訟條例》、《重訂高等法院條例》等。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1.gif


2008-10-24 21:18:46 補充:
「般含道」Bonham Road

般含道,建築物是中華基督教會英華書院舊校舍,後改為香港第一家華資的《循環日報》廠址
 
般含道位於港島的西區半山,東接堅道,西接薄扶林道。般含(Sir Samuel George Bonham)是香港第三任總督(1845-1854),他的譯名亦有叫「文咸」。文咸東街是他任內將該處淺灘填海得地後命名,這是文咸東西街不稱Street而稱為Strand的原因。般含道才是真正用他的名字命名街道紀念他。

2008-10-24 21:18:53 補充:
由於文咸街命名於前,後來開發半山區用他名字命名時,為避免和文咸街混淆,故將中文譯為同音相近的字,名為「般含」道。他上任後大量節省政府開支,以達到收支平衡,同時積極刺激房地產買賣,使庫房收入大增。由於文咸爵士待人隨和,處事沉穩,不單英國政府對他甚為賞識,他與香港各界人仕亦有良好關係。

2008-10-24 21:20:58 補充:
其他以早期的港督名字去命名的街道: http://hk.epochtimes.com/7/4/20/43470.htm、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116/Tszlz-9.html
參考: epochtimes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25: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24000051KK013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