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 和「底 」 分別

2008-10-22 6:00 pm
在胡適、魯迅等時期的文學作品,經常看到他們用「底」字作「的」字用,但有時侯同一句句子既有「的」又有「底」,老師說兩字是有分別的,究竟有什麼分別呢?

回答 (1)

2008-10-23 10:25 am
✔ 最佳答案
五四時代大談語法,有些人主張不單把結構助詞「地」和「的」字在語法上保持分別,「的」和「底」也要分別開來,如:
科學底研究(the study of science)
科學的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
科學地研究(to study scientifically)
底字限用作名詞定語(包括代詞)的詞尾;
其餘性質的定詞用「的」 (主張不絕對嚴分的「的」包括了「底」的功能,魯迅的區分也有他的用意的,見下文。);
地字用作狀語。
再舉一實例,以下是列寧的《做什麼》(1950年,外國文書籍出版局)譯文:
羣眾(名詞)底高潮是繼續不繼、前後相承地擴大起來了,不僅在它所開始發生(主謂短語)的地方沒有停止下去,而且普及到新(形容詞)的區域和新的民眾階層。

不過「的」和「底」的區分只是過渡性,後來並不流行,僅僅是「的」和「地」還有分別。由於北方話「的」和「地」的讀音是一樣的,有淺人主張一律用「的」,但這是自私想法。
追溯「的」、「底」和「地」之源,「的」和「地」的分工是有根據的,「的」和「底」的分工就不過是人為刻意做成。於結構助詞而言,「的」字的前身是「底」,最早見於唐代以口語形式記述的禪家語錄。如: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如大地火發底道理。」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祗是醜陋底人。」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底人?」
宋人語錄和宋詞也見。
《南湖詩餘》「煖底雪,活底花,嫩底柳。」
《朱子語類》「忽不娶齊女,亦是好底意思。」
「底」的前身是「之」,因「之」字的讀音在唐宋時有所分化,「底」成為口語,「之」還是雅語,當時「底」「之」的讀音仍是接近的。到了元代的漢語,有了很大改變,「的」字一音之轉,就取代了「底」字的助詞功能。也許現在可以從宋人話本找到用「的」字作結構助詞,但這是經元人篡改過的。「的」字的發展過程是「之」→「底」→「的」,故「的」和「底」的真正分別是歷時性的演變,現代的文章用「底」只是存古而已,五四時有人強分語法,但其分工有違「語法是客觀存在」的原則。
唐宋時代,「底」和「地」的分工甚明,「地」字用作狀語和副詞詞尾,與今天相當,也可用作形容詞詞尾,但限於聯綿詞後,且多數是疊詞。如: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直是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疊詞、形容詞詞尾)
《東坡詞》「平白地為伊腸斷。」(副詞詞尾)
《董西廂》「人死後渾如悠悠地逝水。」(聯綿詞、形容詞詞尾)
《漱玉詞》「故教明月玲瓏地。」(聯綿詞、形容詞詞尾)
《劉知遠諸宮調》「不住地偷觀知遠。」(狀語詞尾)

唐宋時「底」和現代「的」的助語用法差不多,而「地」字和現代的就有少許差別,只是現代不作形容詞的詞尾。
魯迅的《二心集》多處用「底」來作助詞,都離不開名詞定語的詞尾,與「的」並用而又是名詞定語的詞尾時,就有結構上的意義,如:
1/「譬如原質或雜質的化學底性質」
2/「則農民便將自行蹶起,實現自由的自治制,即無政府主義底社會的組織」
3/「報章盡成為布爾塞維克的戰鬥底機關了」
4/「惟為了正確的階級底世界觀而戰的鬥爭」
5/「擁護這在市民底民眾主義的革命中的無產階級的主權」
6/「斷定為感情和思想的具體底形象底表現」
「底」在內部;「的」在外部。外部用大括號{}表示;內部用小括號()表示:
1/ {雜質的(化學底性質)}
2/ {(無政府主義底社會)的組織}
3/ {布爾塞維克的(戰鬥底機關)}
4/ {正確的(階級底世界觀)}
5/ {(市民底民眾主義)的革命中的無產階級的主權}
6/ {思想的(具體底形象底表現)} (「具體底」和「形象底」屬聯合關係)
正如上述所說「的」和「底」的區分只是過渡性,《二心集》也只是過渡性,魯迅不是每篇文章都這樣分工。我沒有細看胡適的文章,猜測應該大致如此。

2008-10-23 14:28:00 補充:
抱歉,第三段有漏字,以下是修正。

「底」字限用作名詞定語的詞尾(包括代詞的詞尾);
其餘性質的定語詞尾用「的」 (主張不絕對嚴分的「的」包括了「底」的功能);
「地」字用作狀語的詞尾。
參考: 王力《漢語史稿》


收錄日期: 2021-04-26 19:32: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22000051KK003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