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評價
[編輯] 《春秋公羊傳》之評價
《春秋公羊傳》說:「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7]齊桓公作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評價的。當時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國的確遭到了極大的威脅,而通過改革而強盛起來的齊桓公,此時充當起了中原各國的保護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號。作為霸主,齊桓公又是會盟諸侯,又是插手別國事務,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謂風光一時。
[編輯] 《春秋穀梁傳》之評價
穀梁傳譴責了齊桓公通過殺公子糾成為齊國國君的手段。[8]。對於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會盟,《穀梁傳》認為齊桓公並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應當的。[9]。但在記載前667年桓公與諸侯在幽的會盟時,稱讚桓公仁義守信。[10]對於桓公在前666年伐衛一事,《穀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別國又索取財物,需要輕視。[11]。《穀梁傳》認為桓公為燕國討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舉,需要稱讚。[12]《穀梁傳》以為桓公駐曹救邢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讚揚,所以《春秋》避諱不書齊桓公。[13]前658年桓公為衛國築楚丘城,對於此事《谷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有仁愛之心,但此舉超出禮制。[14]桓公率大軍伐蔡,《穀梁傳》認為合乎正道。[15]前655年桓公盟諸侯,擁戴周王的太子,《穀梁傳》認為這是變通禮制擁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16]《穀梁傳》對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稱讚。[17]《穀梁傳》譴責桓公滅項一事,但又說桓公曾有存亡繼絕之功,所以為之避諱。對於桓公的去世,《穀梁傳》說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貶抑,記載他的去世時對他的尊敬。[18]
[編輯] 《春秋左氏傳》之評價
關於齊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師」,也許首當其衝的楚國人最了解當時的情況。召陵之師過去一百多年後,楚國的大夫椒舉向追求霸業的楚靈王提到歷史上夏啟王、商湯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六王二公」之功業。而楚靈王在這些歷史人物的偉大業績中,僅選擇了齊桓「召陵之師」作為自己效仿的對象。可見楚國人心目中「召陵之師」是多麼雄壯。[19]童書業認為,「召陵之師」聯軍有一千數百乘兵車的兵力,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聯軍壓境的巨大壓力下,楚國被迫請求加入齊國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極深。而齊桓去世後的前641年想謀求霸權的楚國在齊國參加盟會,仍然以齊國為盟主。可見齊桓霸業之盛。[20]
有人認為,當時齊桓公並未有多少實力,當時秦晉都還不是很強大,而對於楚國,齊桓公不過是定了一個盟約,並沒有試試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的雄厚實力。至於抗擊夷狄,更多的是打敗了實力不強的狄人,而對於楚國出兵滅了一些小國的行為,齊桓公並沒有干涉。[21]
[編輯] 其他評價
孟子對齊桓公持批評態度,認為他不過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22]
齊桓公生活糜爛,《史記》明確說:「桓公好內。」如此多的兒子也為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另外從齊桓公親近小人,甚至吃人肉,也可以看出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