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六波羅密」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六波羅密」是什麼意思?

還請菩薩網友慈悲開示之

阿彌陀佛!!
請熱心回答
更新1:

感謝大家熱烈回答,請網友選一位最佳網友,謝謝贊助點數的好友,感恩

回答 (4)

2008-10-10 9:44 pm
✔ 最佳答案
【六波羅密】
  華譯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
【檀波那羅密】
  法界次第雲︰‘檀那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一、財施 財施者,所謂飲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寶一切己之所有資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隨有所須者,悉能施與,皆名財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從諸佛及善知識邊,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若從經論中聞,若自以觀行故知,以清淨心,為人演說,皆名法施。
  菩薩以質直清淨心,行此二種施故,名為檀。
  ‘波羅密’波羅密有三翻,或翻雲事究竟,或翻雲到彼岸,或翻雲度無極。
  菩薩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別二種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雲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到二種涅盤彼岸,謂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別二種事理諸法之曠遠,故雲度無極。
  此約六波羅密通說也。
  若別說者,菩薩行布施時,具修五種心,乃名為波羅密。何等五?一、知施實相,二、起慈悲心,三、發願,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實相 若布施時,施者受者及財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實相正觀,以無所舍法,而隨他有所須者,能舍不吝,是為知施實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薩雖知布施實相無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與一切樂,拔一切苦,是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發願 行布施時,愿因此施,得無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報,是為發願。
  四、云何各回向 隨所施時,回此施功德,向薩婆若,及施一切眾生,是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謂能於布施一法,施轉通達一切佛法,遍修諸行,是為具足方便。
  菩薩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時隨有布施,因中說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無極也。是以菩薩所行布施者,名為行檀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羅密具足成就。
【尸羅波羅密】
  法界次第雲︰‘尸羅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略說有二種︰
  一者、在家尸羅 在家尸羅者,所謂三皈、五戒、八齋戒也。
  二者、出家尸羅 出家尸羅者,所謂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律行。
  若菩薩十重四十八輕,則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羅。
  ‘波羅密’波羅密翻名如前。若菩薩住二種尸羅中,能具修五種心者,是時尸羅名波羅密。何等五?一知尸羅實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余四如前分別。菩薩若能具修此五種心者,隨所持戒行善,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持戒,各為行尸羅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羅波羅密具足成就也



2008-10-10 13:46:22 補充:
【羼提波羅密】
  法界次第雲︰‘羼提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雲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種︰
  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不生驕逸。
  二、於嗔罵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惱。
  是為生忍。
  法忍有二種︰
  一者、非心法 謂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謂嗔、恚、憂、愁、疑、淫欲、驕慢、諸邪見等。
  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此二忍,名為羼提。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種心,是時羼提名波羅密。何等五?

2008-10-10 13:46:59 補充:
一知忍實相,雖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隨對生法二種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動。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具修此五種心,隨所忍事,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修忍,名為行羼提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羅密具足成就。

2008-10-10 13:48:42 補充:
【毗梨耶波羅密】
  法界次第雲︰‘毗梨耶秦言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二者心精進。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是為身精進。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續,是為心精進。
  複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為身精進。
  二、勤修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
  

2008-10-10 13:49:07 補充:
如是等種種分別身心精進之相不同,今不具辯,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是二種精進,故名為毗梨耶,‘波羅密’波羅密翻名如前。若菩薩能於精進具足修五種心者,是時毗梨耶名波羅密。何等五?一者菩薩知精進實相,身心雖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於精進中,具此五心者,隨所勤修善法,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精進,名為行毗梨耶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羅密具足成就。

2008-10-10 13:51:39 補充:
【禪那波羅密】
  法界次第雲︰‘禪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系念,學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二者出世間禪。
  世間禪 世間禪者,謂根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禪。
  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者,複有二種︰一出世間禪,二出世間上上禪。
  一、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練禪、十四變化,願智頂禪、無諍三昧、三三昧、師子奮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禪,皆是出世間禪,亦名二乘共禪。
  
  

2008-10-10 13:52:33 補充:
二、出世間上上禪 出世間上上禪者,謂自性等九種大禪,首楞嚴等百八三昧,諸佛不動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間上上禪,一名不共禪,不與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如是等禪,名之為禪。
  ‘波羅密’波羅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薩能於諸禪中,具修五種心,是時禪定名波羅密。何等五?一者知禪實相,不亂不昧,而能遍修諸禪。余四心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如是,於所得禪中,具修此五心者,隨所入禪,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所修禪定,皆名行禪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禪波羅密具足成就。

2008-10-10 13:53:23 補充:
【般若波羅密】
  法界次第雲︰‘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智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聲聞智慧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一’非學非無學智慧 非學非無學智慧者,如干慧地、不淨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處、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學智 學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羅漢第九無間中金剛三昧慧。
  ‘三’無學智 無學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後,一切無學無盡智,無生智等。
  是為聲聞智慧。
2008-10-11 4:17 am
把一個人從此岸救拔到對岸的六種方法。

所有回答幾乎都提到那六種了,不贅述。
2008-10-11 4:05 am
佛學大辭典 

「六度」,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

譯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為到涅槃岸之義,

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也,



佛學大辭典 「六波羅蜜」
(一)檀波羅蜜,「檀」者,檀那之略,譯曰「布施」。財施、無畏施、
法施之大行也。

(二)尸羅波羅蜜,「尸羅」,譯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
一切戒行也。


(三)羼提波羅蜜,「羼提」,譯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等,及非情寒熱飢渴等之大行也。


(四)毘梨耶波羅蜜,譯曰「精進」,精勵身心,進修前後之「五波羅蜜」也。


(五)禪波羅蜜,「禪」者,禪那之略,譯曰「惟修」,新譯曰「靜慮」,又名「三昧」,譯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也。


(六)般若波羅蜜,「般若」,譯曰「智慧」,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也。
菩薩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稱「六波羅蜜」。


佛光大辭典《名稱多,皆略》 「六波羅蜜」,譯作「六度」。「波羅蜜」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
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


(一)布施波羅蜜,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二)持戒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心清涼。

(三)忍辱波羅蜜,忍耐迫害,能對治瞋恚,使心安住。

(四)精進波羅蜜,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能對懈怠,生長善法。

(五)禪定波羅蜜,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

(六)智慧波羅蜜,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諦。
以上六波羅蜜,始於「布施」,而終於「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http://www.ami.org.tw/index.aspx
佛說十法界講義
【菩薩法界】
2008-10-10 9:26 pm
六度:六方式、角度、方法。

波羅密、波羅密多:到彼岸,到圓滿智慧的彼岸。

彼岸: 究竟圓滿的彼岸。由此岸到彼岸,須有方法,須了解若對岸在此則不必過對岸了,在此即是,最快速的方法是將對岸拿到此岸來,這裡即變成淨土,所謂不移一步到兩頭,心隨時與淨土相應,即可達到,故應先建立此岸即淨土。要到彼岸要先作六事
1、佈施:將多餘財物給缺乏的人,給別人用好像給自己用,是很自然的事,本來即應如此做,不是看到別人可憐才給,這樣叫「著相佈施」,我們應更提昇做到「不著相佈施」,也就是在佈施時好像是吃飯一般,本來我們就要吃飯,已成為稀鬆平常的例行公事。施不望報亦屬不著相佈施,如何轉化[著相佈施]要建立之觀念為:三輪體空:[對象]人相、我相、佈施相,本來皆空如夢幻泡影的暫時交會一下,稱為「無相功德」。法界本為一體,他們與自己本為一體,佈施他們即等於佈施給自己,所佈施物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非以己所不欲來施人,多餘財物就要佈施給他人,有多餘的財物等於是殺生,擁有多餘的物質是抓取太多的財物、福報,則世界其他地方就會產生匱乏,且會用掉自己未來的福報。佛陀觀察到宇宙整體是互相依存、互相供養的,當初人類來到地球是很有福報的,本來可不必上班,肚子餓了隨時可摘果物來吃,人是來自其他世界,初生時,業力較輕,地上自然長出食物來,下一餐肚子餓時,即長出食物供應。但有人怕麻煩,早上吃完順便帶午餐,等到大家中午吃飯時,未發現那人,才知原來可以夾帶,結果每人有樣學樣,大家囤積貨物,最後變得大家沒東西吃,只好開始耕種,又恐遭人盜用,還派人守衛,慢慢形成社區,守衛隊,慢慢形成社會、國家。人類因業力日積月累漸漸趨重而黏在地球上,代代相傳回不去了,區域劃分也越來越明顯。人之食物、財物若有多餘,應分享他人,自己的資源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若不種福田,會越來越缺乏,應以 [三輪體空]無相功德來佈施,才會無量無邊,若以有目的行善會做得很辛苦,應以很自然的方式來做,每佈施一元即有一元福報,有元動和反動的福報,佈施心態若打開,則福報無量。

梁武帝當時見達摩時問:吾印經、蓋廟、供養僧人,有無功德?達摩回曰:實無功德。此乃因梁武帝所作乃人天有漏福德,並非功德。真正的功德是無形無相的,行善是清靜的、不著相的,連天界也不執著,即與清境的淨土相應。佈施時間、地點不必特定,隨時隨地即可佈施,家裡整理得清潔明亮,身體調食得好,身體健康,工作有精神,可利益他人,亦是一種佈施。不是攝影機拍攝的時候,或是穿著背心時才佈施,應該是平常即做得很自然,服務他人即服務自己。

「施予心鬥時,此福賢所棄,施與非鬥時,可時隨心施」

[施予心鬥時],如路上遇出家師父化緣,手入口袋掏錢,心裡馬上反對,結果實際上只佈施一點點。佈施應是隨心的,心生歡喜亦是一種佈施,所謂「隨喜功德」即是。並非以金錢來衡量,而是以心態來衡量。我們應作「智慧性的佈施」,現在其他宗教的佈施超過佛教,如: 基督教、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到偏遠地區去奉獻一生,又如德蕾莎修女之善行等,皆是菩薩行,但若是為得獎而作,則不同。

2. 持戒: 持五戒,亦為一種佈施,要如何到彼岸呢? 要持戒但郤沒有持戒相,且沒有分別心,即不分清靜心與不清淨心。如某教師吃素食,見學生吃葷,即說好臭,請其至他處,因而遭人控告其心態有對等性。若見有人犯戒,應不立即予告知,若犯戒的人要下18層地獄,則講的人要下17層,笑的人要下16層。所謂「若見他人非,自非郤是左」,是非善惡應分辨清楚,不要增加他人罪惡感,應另待時機予以規勸。

3. 忍辱:遇有逆境應忍辱,逆境較為容易忍,若遇順境時,如他人誇獎時,較易得意忘形。須有智慧,並非無論如何都要忍,所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是為自己而忍。忍辱,是為整體而忍,為國家在忍,不計個人得失、榮辱,則功德大矣。人家對不起你,你要能宰相肚裡能撐船,佛法之忍辱是撐到沒有肚子,忍辱是一體的,沒有我相、人相,亦即沒有忍辱這一回事。所謂「忍辱度,非忍辱度,是名忍辱度」。究竟忍辱是沒有忍辱相,該發脾氣就要發,否則會受內傷。

4. 精進:隨時隨地精進,要正精進,方法有效,非精進外道、邪教,而未利眾生慧命。要作智慧性精進,想要達到什麼結果,即提前拿到這裡來,想到淨土去,就將淨土拿來這裡,把心情放輕鬆,把目標確立,用在工作上也是一樣,都是唯心所現的。

禪定:維持一個恆定的心態,如智慧佈施...。心態維持恆定,即入定。廣義而言:一切眾生維持恆定的心態/能量/質量,處在人間恆定的頻率中即禪定,累積天人的情操,淨土的智慧,轉換貪瞋癡,即轉換入定。禪七中不與人間頻率交涉,會偶而有3、5秒與淨土頻率交涉,這種體驗非常真實,並非打坐念佛時才訓練,如聽課從未缺課,即很有禪定,對上課的內容很清楚明瞭,家裡的東西井然有序,東西整理很整潔,甚或亂中有序,頭腦很清楚,亦是一種禪定。


收錄日期: 2021-04-30 12:44: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10000015KK039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