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發明

2008-10-10 2:03 am
我想知道中國古代同現代嘅四大發明嘅演變/分別(要做功課,唔該哂!)

回答 (1)

2008-10-10 2:09 am
✔ 最佳答案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
兩 宋 是 我 國 古 代 造 紙 技 術 的 成 熟 期 , 其 原 料 在 繼 續 使 用 麻 、 樹 皮 的 同 時 , 又 大 量 地 使 用 了 竹 、 麥 桿 、 稻 桿 等 纖 維 植 物 , 從 而 開 拓 了 造 紙 技 術 的 新 紀 元 。 此 時 人 們 不 但 生 產 了 大 量 的 普 通 用 紙 , 最 大 限 度 地 滿 足 了 書 籍 印 刷 和 日 常 事 務 之 需 ; 而 且 生 產 了 許 多 具 有 特 殊 性 能 的 加 工 紙 , 例 如 巨 幅 匹 紙 和 繪 畫 用 紙 , 從 而 滿 足 了 社 會 的 多 方 面 需 要 。 宋 代 還 出 現 了 關 於 紙 的 專 著 , 這 對 於 先 進 技 術 的 傳 播 具 有 極 其 重 要 的 意 義 。  

宋 代 形 成 了 幾 個 大 的 造 紙 中 心 , 它 們 是 : 在 浙 江 有 會 稽 和 剡 溪 ; 在 安 徽 有 徽 州 和 池 州 ; 在 江 西 有 撫 州 ; 在 四 川 有 成 都 和 廣 都 。    

<< 竹 紙 的 興 盛 >>

我 國 古 代 竹 紙 約 發 明 於 唐 , 宋 以 後 便 普 遍 推 廣 開 來 。 宋 代 竹 紙 主 要 產 於 江 浙 一 帶 , 北 宋 早 期 時 質 量 仍 然 欠 佳 。 在 蘇 易 簡 的 《 文 房 四 譜 ‧ 紙 譜 》 ﹙ 成 書 於 公 元 9 8 6 年 ﹚ 有 載 : “ 江 浙 間 多 以 嫩 竹 為 紙 , … … 蓋 隨 手 便 裂 , 不 複 粘 也 。 ” 北 宋 晚 期 , 竹 紙 的 質 量 得 到 了 迅 速 的 提 高 。 今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所 藏 米 芾 《 珊 瑚 帖 》 、 宋 人 所 摹 王 羲 之 《 雨 後 帖 》 、 王 獻 之 《 中 秋 帖 》 , 皆 為 宋 代 竹 紙 。  

從 現 代 造 紙 學 觀 點 看 , 竹 料 是 富 含 纖 維 的 , 其 纖 維 細 胞 的 含 量 約 佔 細 胞 總 面 積 的 6 0 % - 7 0 % 。 造 紙 原 料 由 麻 過 渡 到 樹 皮 是 一 個 進 步 , 而 由 麻 和 樹 皮 過 渡 到 竹 , 則 是 個 更 大 的 進 步 。 在 造 紙 史 上 , 竹 紙 的 出 現 可 以 說 是 具 有 劃 時 代 意 義 的 。 西 漢 之 後 , 麻 紙 一 直 佔 據 首 要 的 地 位 。 晉 唐 時 期 , 藤 皮 紙 曾 一 度 盛 行 , 因 竹 紙 質 量 較 好 , 原 料 來 源 亦 較 廣 泛 , 此 時 便 逐 漸 取 代 了 麻 紙 和 藤 皮 紙 的 顯 要 地 位 。 宋 代 之 後 , 麻 紙 有 所 衰 退 , 藤 皮 紙 則 漸 被 淘 汰 。 宋 代 佔 首 要 地 位 的 是 竹 紙 和 樹 皮 紙 。 西 方 竹 紙 大 約 是 1 9 世 紀 才 出 現 的 。 公 元 1 8 7 5 年 時 , 一 個 名 叫 勞 特 里 奇 ( T h o m a s R o u t l e d g e ) 的 英 國 人 寫 了 一 本 關 於 以 竹 造 紙 的 小 冊 子 , 而 且 是 用 竹 紙 印 刷 出 來 的 。 它 被 認 為 是 西 方 最 早 的 竹 紙 。    

<< 草 紙 的 發 明 >>

《 文 房 四 譜 ‧ 紙 譜 》 載 : “ 浙 人 以 麥 莖 、 稻 桿 紙 為 之 者 脆 薄 焉 , 以 麥 槁 、 油 藤 紙 為 之 者 尤 佳 。 ” 這 是 世 界 上 關 於 草 類 纖 維 的 最 早 記 載 。 據 說 辦 法 是 先 把 草 舂 搗 , 浸 透 灰 汁 , 埋 在 坑 中 漚 爛 至 適 度 後 , 再 裝 入 透 水 的 布 袋 , 懸 於 流 水 中 衝 盡 灰 汁 。 草 紙 的 出 現 , 進 一 步 擴 大 了 造 紙 原 料 的 來 源 。 西 方 草 紙 大 約 是 公 元 1 8 5 7 - 1 8 6 0 年 間 , 在 英 國 用 西 班 牙 草 製 成 的 。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5/c3987.htm

2008-10-09 18:10:14 補充:
<<抄 紙 技 術 的 提 高 >>

其 突 出 表 現 在 以 下 兩 個 方 面 : 一 是 巨 幅 紙 的 出 現 。 明 文 震 亨 《 長 物 志 》 卷 七 說 : 宋 “ 有 匹 紙 , 長 三 丈 至 五 丈 ” 。 屠 隆 《 紙 筆 墨 硯 箋 》 也 說 : 宋 “ 有 匹 紙 , 長 三 至 五 丈 , 陶 谷 家 藏 數 幅 , 。  

2008-10-09 18:10:47 補充:
長 如 匹 練 , 名 鄱 陽 白 。 ” “ 匹 紙 ” 當 指 此 紙 長 達 一 匹 左 右 而 言 。 如 此 巨 幅 匹 紙 的 出 現 , 說 明 了 宋 代 抄 紙 設 備 、 抄 紙 技 術 都 有 了 較 大 的 進 步

2008-10-09 18:11:05 補充:
[编辑] 司南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记载的“司南”就是指南针最早形式(战国时 韩非子 有度篇 即已出现司南一词)。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论衡》(明嘉靖版)卷十七是应篇第五十二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个记载虽不是最早,但是最早表述清楚的一个。

2008-10-09 18:11:31 補充:
司南具体形式却有很大争议,早期研究者判定为天然磁石为勺配合地盘,虽有出土汉地盘和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石刻司南勺图佐证,但毕竟无完整配合出土。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史者试图以天然磁石制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

2008-10-09 18:11:42 補充: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近根据前北平历史博物馆旧藏残宋本《论衡》认定“司南之杓”杓字实为酌,那么看来“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

虽不能否定王充所述司南是一种“磁石为勺配合地盘”的指南针,但在实用磁罗盘发明前指南针的形式主要是水浮指南针,同时还有如缘靠、丝悬、尖顶等其它形式。目前最早见于航行用途的指南针记载于(宋)朱彧僎《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2008-10-09 18:11:49 補充:
”。《萍洲可谈》成书于1111年-1117年间,但所叙述的是1086年的事[1]。这比Alexander Neckam可能写于1190年的《论器具(De naturis rerum )》中说法:航海时“白天云遮太阳,或夜间黑暗不辨方向时,使用磁铁摩擦铁针,针停时指南北,

2008-10-09 18:11:54 補充:
”早约一个世纪。与英国几乎同时法国和稍晚一点的意大利也有了首次指南针的记载。水浮指南针也可适用于航海,因为体积不大并非像某些人认为那样容易泼洒,近来曾在青岛和海南发现明代瓷质水浮指南针,尺寸大至为: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盛水同心圆孔径4.4厘米,孔深2.3厘米,外围青花釉绘刻度,底座、四壁厚实坚固,估计是去水收藏,用时加水。现代液体罗盘基本原理类似,不过改进采用了密封技术。

2008-10-09 18:12:09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C%87%E5%8D%97%E9%92%88

2008-10-09 18:12:30 補充:
[编辑] 紙的發展史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2008-10-09 18:13:16 補充: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


[编辑] 材料

[编辑] 古代材料

[编辑] 原料
使用了桑皮、楮皮、三椏、蕘花等植物做為原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A0%E7%BA%B8%E6%9C%AF

2008-10-09 18:13:21 補充: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2008-10-09 18:13:54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1%AB%E8%8D%AF
黑火藥是用硫磺粉和木炭粉(主要提供碳)以及硝酸鉀(主要提供氧氣)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硝酸鉀75%、硫磺10%、木炭15%)混合而制成的。

最佳比例則應該為硝酸鉀74.64%,硫磺11.85%,木炭13.51%以重量為比例計算。 不過上述的75,10,15比例則還是現在的工業生產標準比例。

黑火藥着火時,發生如下化學反應:

2008-10-09 18:14:10 補充:
2KNO3 + S + 3C → K2S + N2 + 3CO2
這時將產生大量的白色氣體,而若是在封閉的空間內,產生的氣體可以推進要發射的物體。
黑火藥無論在封閉或是開放空間內只要絲毫的引燃均會爆炸。現代槍彈內的無煙火藥不具爆炸性,在開放的空間內引燃不會爆炸僅只快速燃燒,無煙火藥不屬於炸藥。雖然黑火藥的威力不及現代的炸藥,仍然屬於爆炸性物品,美國交通局則因為其易燃性而列為A級高爆炸品。

2008-10-09 18:14:34 補充:
歷史
火藥一般認為發明於9世紀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初医学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后用火点燃后能猛烈燃烧。中唐《真元妙道要路》一書中記載,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會引起爆炸。1044年《武经总要》已经记载复杂的火药配方。

火藥一般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中國古代三大發明之一。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3]

2008-10-09 18:14:59 補充:
一直到19世紀為止,黑火藥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進燃料以及炸藥。

歐洲方面,最早有大炮的紀錄則為1313年於比利時根特市出口的大炮。而於14世紀中期,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的文獻也有非常多的大炮使用紀錄。不過,是歐洲人先發現。其實火藥中只有三種成分是有用的,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分為硝酸鉀。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製作火藥兵器的最大問題,還是難以生產能夠承受火藥爆炸力的炮管/槍管。所以歐洲亦有傳說中國只使用火藥來作煙花和炮仗。事實是13、14世紀以後,中國還是有大量使用大炮和火箭。例如北京的矮厚城牆,作用就是用來防禦炮擊的。

2008-10-09 18:15:22 補充:
現代應用
現代軍事中黑火藥也被用在點火裝藥、引信裝藥中。仿古的前膛上彈槍枝的發射藥使用。另外在煙火、定時引信、信號、爆竹、發煙劑、禮炮及軍事演習時為了觀察炸彈著點準確度的演習炸彈裝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7%99%BC%E6%98%8E
參考: 《 文 房 四 譜 ‧ 紙 譜 》 曾 對 匹 紙 的 抄 造 工 藝 作 過 簡 要 的 描 述 , 從 中 可 以 看 出 匹 紙 在 宋 代 多 產 於 今 皖 南 一 帶 : 抄 紙 是 在 長 船 式 水 槽 中 進 行 的 。 關 於 紙 簾 的 情 況 書 中 不 曾 提 及 , 人 們 推 測 應 是 以 較 細 長 的 竹 條 以 絲 線 拼 接 而 成 。 , 司南, 助料在造紙的過程中,使用的助料有很多,最基本的為蒸煮與漂白兩種。蒸煮助料的作用為去除原料中的雜質,以便取得纖維;漂白助料的作用為去除其中的色素。, 原則上爆竹的製造工廠發生大爆炸的機率並不少,尤其是在亞洲地區,由於具有習俗性方面的需求而導致違法或非法的爆竹工廠產生[1][2]。含有黑火藥的完成品如煙花及模型火箭等,則被列作C級危險度,因為爆竹進入成品包裝之下,黑火藥需要更強大的熱源才會起火爆炸。, 11世紀宋朝時,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32年,南宋寿春县有人发明竹筒火枪,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南宋陈规著 《宋城录》已记载有铜铁制成的火炮。, 而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首都亦在1421年由南京移往北京,相傳就是因為南京附近的山脈都是極佳的侵入者對南京炮擊地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明朝軍隊已經會步、炮(槍)、騎配合,並在一些戰爭中使用過三線戰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7%99%BC%E6%98%8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31: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09000051KK011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