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綠色熒光蛋白?

2008-10-09 10:19 pm
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所發展的熒光蛋白技術是怎麼的一種科技?
唔好隨便亂copy一堆野俾我就算。

回答 (7)

2008-10-10 5:38 pm
✔ 最佳答案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Aequorin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Ca+2)可產生交互作用。

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發現的野生型綠色螢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它的發射波長的峰點是在509nm,在可見光綠光的範圍下是較弱的位置。由海腎(sea pansy)所得的綠色螢光蛋白,僅有在498nm有一個較高的激發峰點。

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為一個報導基因(reporter gene)。一些經修飾過的型式可作為生物探針,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可以轉殖到脊椎動物(例如:兔子上進行表現,並拿來映證某種假設的實驗方法。


  利用熒光蛋白可進行能量傳遞,如果兩個蛋白分別連上綠色和紅色熒光蛋白,一旦將兩分子結合,用藍光照射綠色熒光蛋白,結果看不到綠光,看到的是紅光,相當於綠色熒光蛋白把能量吸過來,然後無輻射轉移給另外一個熒光蛋白,我們把這兩個蛋白稱為供體和受體。這種圖很形象,供體和受體之間距離越小,轉移效果越大,也就是說轉移效率與兩體之間距離成反比,用此可測量生物大分子間的距離。比如說人們感興趣的麥芽糖結合蛋白(MBP),利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很清楚的測出這個麥芽糖結合部位到那個大分子間的距離。另外利用能量轉移的有無,也可以看出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

  利用熒光技術還可對基因表達產物進行定位,2001年,我國實驗性微生物學研究成果首次在美國《Science》上刊登,就是由我們所的張永連院士在小鼠的附睪當中發現了B1b這個基因,這個基因可以殺死細菌,我們用熒光技術準確定位該基因在附睪中的定位。熒光在細胞、發育、神經生物學中也有應用,這是斑馬魚的胚胎,人們對斑馬魚的神經細胞、神經源在胚胎發育中什麼時候開始有很感興趣,這是22周時的圖片,可以看出神經細胞在脊椎附近比較集中。這更有意思,這是海星的卵細胞受精以後鈣離子在裏面的變化,鈣離子越多,紅顏色就越多,鈣離子濃度越低或沒有,則紅顏色越少或者就是藍色的。這是海星卵受精後0秒到60秒之間鈣離子濃度的變化情況。

什麼是綠色熒光蛋白?
參考: 天之心
2008-10-11 4:34 pm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Aequorin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Ca+2)可產生交互作用。

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發現的野生型綠色螢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它的發射波長的峰點是在509nm,在可見光綠光的範圍下是較弱的位置。由海腎(sea pansy)所得的綠色螢光蛋白,僅有在498nm有一個較高的激發峰點。

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為一個報導基因(reporter gene)。一些經修飾過的型式可作為生物探針,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可以轉殖到脊椎動物(例如:兔子上進行表現,並拿來映證某種假設的實驗方法。



  利用熒光蛋白可進行能量傳遞,如果兩個蛋白分別連上綠色和紅色熒光蛋白,一旦將兩分子結合,用藍光照射綠色熒光蛋白,結果看不到綠光,看到的是紅光,相當於綠色熒光蛋白把能量吸過來,然後無輻射轉移給另外一個熒光蛋白,我們把這兩個蛋白稱為供體和受體。這種圖很形象,供體和受體之間距離越小,轉移效果越大,也就是說轉移效率與兩體之間距離成反比,用此可測量生物大分子間的距離。比如說人們感興趣的麥芽糖結合蛋白(MBP),利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很清楚的測出這個麥芽糖結合部位到那個大分子間的距離。另外利用能量轉移的有無,也可以看出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

  利用熒光技術還可對基因表達產物進行定位,2001年,我國實驗性微生物學研究成果首次在美國《Science》上刊登,就是由我們所的張永連院士在小鼠的附睪當中發現了B1b這個基因,這個基因可以殺死細菌,我們用熒光技術準確定位該基因在附睪中的定位。熒光在細胞、發育、神經生物學中也有應用,這是斑馬魚的胚胎,人們對斑馬魚的神經細胞、神經源在胚胎發育中什麼時候開始有很感興趣,這是22周時的圖片,可以看出神經細胞在脊椎附近比較集中。這更有意思,這是海星的卵細胞受精以後鈣離子在裏面的變化,鈣離子越多,紅顏色就越多,鈣離子濃度越低或沒有,則紅顏色越少或者就是藍色的。這是海星卵受精後0秒到60秒之間鈣離子濃度的變化情況。
2008-10-11 2:20 pm
唔copy...
有邊位會自己打曬成個解釋比你...
咁叻就唔會係到答你啦
2008-10-11 8:44 am
全部都係copy一堆野

2008-10-15 22:39:56 補充:
E D資料人地都識搵喇 洗鬼你copy
一d解釋都冇
2008-10-11 3:47 am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Aequorin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Ca+2)可產生交互作用。

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發現的野生型綠色螢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它的發射波長的峰點是在509nm,在可見光綠光的範圍下是較弱的位置。由海腎(sea pansy)所得的綠色螢光蛋白,僅有在498nm有一個較高的激發峰點。

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為一個報導基因(reporter gene)。一些經修飾過的型式可作為生物探針,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可以轉殖到脊椎動物(例如:兔子上進行表現,並拿來映證某種假設的實驗方法。



  利用熒光蛋白可進行能量傳遞,如果兩個蛋白分別連上綠色和紅色熒光蛋白,一旦將兩分子結合,用藍光照射綠色熒光蛋白,結果看不到綠光,看到的是紅光,相當於綠色熒光蛋白把能量吸過來,然後無輻射轉移給另外一個熒光蛋白,我們把這兩個蛋白稱為供體和受體。這種圖很形象,供體和受體之間距離越小,轉移效果越大,也就是說轉移效率與兩體之間距離成反比,用此可測量生物大分子間的距離。比如說人們感興趣的麥芽糖結合蛋白(MBP),利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很清楚的測出這個麥芽糖結合部位到那個大分子間的距離。另外利用能量轉移的有無,也可以看出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

  利用熒光技術還可對基因表達產物進行定位,2001年,我國實驗性微生物學研究成果首次在美國《Science》上刊登,就是由我們所的張永連院士在小鼠的附睪當中發現了B1b這個基因,這個基因可以殺死細菌,我們用熒光技術準確定位該基因在附睪中的定位。熒光在細胞、發育、神經生物學中也有應用,這是斑馬魚的胚胎,人們對斑馬魚的神經細胞、神經源在胚胎發育中什麼時候開始有很感興趣,這是22周時的圖片,可以看出神經細胞在脊椎附近比較集中。這更有意思,這是海星的卵細胞受精以後鈣離子在裏面的變化,鈣離子越多,紅顏色就越多,鈣離子濃度越低或沒有,則紅顏色越少或者就是藍色的。這是海星卵受精後0秒到60秒之間鈣離子濃度的變化情況。
參考: me
2008-10-11 2:13 am
中國網10月8日訊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于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左右(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他們是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GFP)的貢獻而獲獎的。

  下村修是首位從水母中分離綠色熒光蛋白的科學家,他發現這種蛋白在紫外線光中呈現亮色。馬丁-查爾菲展示了綠色熒光蛋白作為各種生物現象的亮光基因標籤的價值。錢永健對我們理解綠色熒光蛋白如何發光作出了貢獻,他還將顏色標籤擴展至除綠色之外的顏色,以便可以用各種顏色標識不同的蛋白和細胞。

  研究人員1962年在水母中發現了綠色熒光蛋白(GFP)。在那以後,這種蛋白成為當代生物科學最重要的工具。在綠色熒光蛋白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發展出觀察先前肉眼無法看到的過程,例如腦神經細胞的發展或者癌症細胞是如何擴散的。

  在一個活體中有數萬種不同的蛋白,這些蛋白精細地控制著重要的化學進程。如果蛋白機制發生故障,就通常會發生疾病。這就是為什麼對於生物科學來說,標定各種不同蛋白的路線圖是絕對必要的。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勵綠色熒光蛋白(GFP)的最初發現和有關它使用的一系列重要進展,這使它成為生物科學的標籤工具。通過使用DNA技術,研究人員現在可以將綠色熒光蛋白與其它令人感興趣、但經常肉眼無法看到的蛋白聯繫在一起。這種發光的標籤工具使研究人員可以看到被標注的蛋白的運動、定位、互動。

  研究人員在綠色熒光蛋白(GFP)的幫助下可以跟蹤各種細胞的命運:患阿茲海默病期間的神經細胞破壞或者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如何在一個不斷成長胚胎的胰髒中產生的。

  下村修1928年出生在東京,他1960年從名古屋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他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和海上生物實驗室的名譽退休教授。馬丁‧查爾菲1947年出生,在芝加哥長大,他1977年獲得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他自1982年以來任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紐約,1977年獲得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自1989年以來是加州大學教授。這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黃歡)
2008-10-10 9:45 pm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脩等人在1962年在一種學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發現。其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在藍色波長範圍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綠色螢光。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Aequorin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Ca2+)可產生交互作用。

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發現的野生型綠色螢光蛋白,395nm和475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它的發射波長的峰點是在509nm,在可見光綠光的範圍下是較弱的位置。由海腎(sea pansy)所得的綠色螢光蛋白,僅有在498nm有一個較高的激發峰點。

在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中,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常被用作為一個報道基因(reporter gene)。一些經修飾過的型式可作為生物探針,綠色螢光蛋白基因也可以轉殖到脊椎動物(例如:兔子上進行表現,並拿來映證某種假設的實驗方法。

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學家下村脩、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因為發現和改造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6 22:48: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09000051KK007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