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當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
至隋朝,隋文帝綜合漢魏官制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因避楊忠諱,改中書省為內史省。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並有所補充和發展,使其中央集權體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諱,改民部為戶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己轉移至其他機構,三省六部有名無實。遼代設官同於宋制。
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此間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作過一些不同的調整和補充。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於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編輯] 三省
主條目:三省
中書省(即隋朝的內史省):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隋稱內史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詔旨,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是決策機構。
門下省:長官為侍中(隋稱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後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中。負責審核朝臣奏章,複審中書詔敕,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事中掌握。是審議機構。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實際不任命,副長官為左、右僕射。僕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尚書省設在宮外,總領六部。中書、門下發出的制敕,皆由尚書省轉發到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州縣,或根據制敕精神,制定政令,下達有關部門。中央寺、監、百司等機構下達諸州的政令,也必須由本省發遣。是執行機構。
[編輯] 六部
主條目:六部
各部長官稱尚書(正三品),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六部各下設四司,合共二十四司。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
戶部:掌管天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
禮部:掌管國家典章法度、宮內紅白事、祭祀學校、科舉考試、接待外賓等事務。
兵部:掌管武將選用、軍隊訓練、兵籍、軍械、軍令等。
刑部:掌管法律、刑獄事務。
工部:掌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項工程以及貴族的生活用品等等。
[編輯] 特色
[編輯] 三省制的特色
相權三分:
中書省制定法令,門下省審核法令,尚書省執行法令。這樣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集思廣益:
三省長官共同協商政務,既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又可增加決策效率。
職掌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由構思草詔(中書)、審核(門下)至執行(尚書),都經由三省處理。
節制君權:
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補君主才幹之不足 。
2008-10-07 19:47:17 補充:
[編輯] 唐代三省六部制之優點
三權分立:
唐宰相制無專政之弊。一度命令的頒發必須經過三省。其過程是先由中書省起草詔令,經門下省同意及副署,然後再交尚書省執行。而門下省對不當者,有權駁議。可見三省制把宰相職權劃分為三,既可將相權徹底分化,又可以互相牽制,避免權臣專政。
2008-10-07 19:47:31 補充:
平衡君權:
中書省向政府提出建議,議好後便呈交皇帝檢察。當皇帝認可時,便在其中寫「可」,不同意則交回中書省。故此皇帝無提議權,只有贊同權。而皇帝簽「可」後,交門下省審查,若門下省同意,才交尚書省執行。任何政令未經中書、門下而發出者均屬違法。換句話說一切皇帝詔令,必經中書門下兩省。此對君權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2008-10-07 19:47:44 補充:
設政事堂:
唐代不僅將原宰相的職權分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共掌,而且太宗設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長官會議政事的制度。除三省長官外,其他較低的官員也可參加機務,只要在他的原有官銜下,加上一個「參議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號,便有資格參加政事堂會議。因此通過集體議政,不單只解決互相間之爭執,而且審慎穩重,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又可以彌補帝皇才幹之不足。
2008-10-07 19:48:22 補充:
職務分明:
三省六部是一種比較健全的中央政制,不僅各部門職責有明確的規定,而由對員額也有嚴格限制,可謂分工明細、組織精密。
規模完備:
六部乃政府機關,而秦漢之九卿則是王室的,從九卿轉變到六部,正是政府逐步脫離王室獨立之證明,規模趨於完備。
2008-10-07 19:48:31 補充:
編輯] 唐代三省六部制之缺點
因為三省分別掌管對詔令的制定、審核與執行,使原來獨立的相權分屬三個部門,結果往往造成相互掣肘、職責混淆,雖有政事堂之設以協調矛盾,然並未能收到預期效果。即如【資治通鑑.唐記】所雲:「每議政之際,是非蜂起,上不能決也。」
唐代宰相又失之名稱過多,重床疊屋。「唐世宰相,名稱尤為不正」,除了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等原三省長官外,後來尚書僕射、參議得失、參知政事等等,「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職,而無宰相之權;有宰相之權,未必有宰相之責」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後,乃導致宦官擅政、牛李黨爭等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