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中國禮儀!!!!!!

2008-10-05 10:19 pm
I WANT 中國禮儀 (除拱手禮) 15!!!!!!

回答 (3)

2008-10-05 11:06 pm
✔ 最佳答案

中國自古稱 “禮儀之邦”,在中國文化史上,禮儀,是倫理政治的核心,是儒家社會的模型,也是一種人格理想。中國歷代還沿用了一套文體,用以專門記載這些禮儀,它言簡意賅、風格雍雅、文辭華美,表達了古代學者的文化修養和懷古情思。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禮儀,被正統階級所重視和運用,得到了書面文獻的完好保存,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還對中國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乃至直到今天,仍能發現它的遺存。現在的中國人,不管見識了多少東洋和西洋的文化,明白了多少競爭和生存的道理,但是遇事對人,中外交往,還要講禮,以保持中國風格,以弘揚民族文化,其中,富含禮儀內涵的藝術作品,就成了一種文化代表作。
三禮,是記錄中國禮儀的最早文獻。其中的 《儀禮》,是具體介紹禮儀內容的專書,也是記載這方面典章文物的一類專門文體。
中國禮俗的起源
中國的禮俗文化,早在《儀禮》成書之前,原己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比如,認為天、地、人互為一體;日月運行、方向的順逆、光線的明暗、時間的先後和人類的盛衰,遵守著一個固定的秩序,此一秩序由人和神雙方商量了掌管,為此,人要不斷地祭神,也要不斷地檢討自己的行為,以取得天道運行和人事操作的和諧。和諧了,人就命順了,得福了,吉利了;相反,不和諧,人就要遭遇逆境、招災惹禍和經受不幸。所以,一方面要頻繁地祭祀,一方面要刻苦地奮鬥,這就是先和神祗之間的生命約定。有的研究者曾把這種基本態度概括為四個字:“祈福避兇”。還有人認為,秦漢以來,它與《易經》六十四卦,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等相結合,發展成了一套中國人的獨特的世界觀。它相信萬物以氣為本,氣表現在陰陽互動,四季交替、五行生克的變化中,以及天干地支、六十四卦的迴圈流動中。一般還認為,陽代表著生命和神靈,陰代表著死亡和鬼魅;陰陽完全對立,陰陽互濟又能生萬物。這一世界觀,具有自身的秩序結構。因此,對中國禮俗,必須置於這種世界觀中來了解,才能明白,當初的無階級的古人,與後來的貴族和平民,都是遵循著這種世界觀娶親、送葬、酬賓、問神、祭祖和過年。禮俗曾給他們提供了生活上的指導與心理上的安全感。


2008-10-05 15:07:19 補充:
中國禮俗的特色
禮俗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特點。禮俗活動以家族或鄉社為基礎展開、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禮俗儀式的主持人,有的是家族中的父、兄,有的是本鄉中的賢德之人和退休官員。各類儀式在他們的組織下定期舉行,遂演成深入申國社會結構裏的制度文化。

2008-10-05 15:07:23 補充:
在禮俗氛圍中,一切行為都被看成是有秩序的。遵守秩序的意義是溝通人、神之間的正常關係。這種秩序,顯示在態度尊卑、宅居高矮、時序前後和吃喝熱鬧上。為了維護秩序,人們要虔誠守敬,嘉言善行。各級官員參加儀式活動,能增強確認秩序的有效性,增加神靈的威望,擴大溝通的能力。《儀禮•士喪禮》說,家族為死去的士按部就班地辦喪事,如果遇上國君也來參加,那麼執行儀式的秩序就更為複雜,氣氛也更為隆重

2008-10-05 15:07:35 補充:
禮俗文化至今對中國人有影響
大體在兩個方面:
一,天人和諧的信仰。參加禮俗活動的人群集體相信天地日月,山川草木,莫不具有神秘的超人力量,乃至大自然的方向,色彩,光線,形狀和道裏計程等都可以成為崇拜的對象。《士冠禮》的開篇就規定,家長主持加冠時,所採取的沒一個步驟,都要嚴格按照方向的規定進行。
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蹕,即位於門東,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於西方,東面,北上。 與席,所卦者,據饌于西孰。
在禮俗活動中,方向代表著儀式的神秘性和神聖性,絕不能有半點疏忽。

2008-10-05 15:07:47 補充:
二、天人互惠的原則。禮俗具有互惠性,傳統禮俗活動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虔誠的互惠行為,建立大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體現這種關係的儀式有兩種,即人神互惠儀式和人際關係互惠儀式。
《儀禮》的許多篇章都談到,人獻給神的供品,在儀式結束後由人們食用,表示人神共同分享,人們之間相互往來贈送的禮品,也要根據傳統,小心準備,恪守規矩馬虎不得。馬虎不得。

2008-10-05 15:08:08 補充:
<<士相見禮》敘述:“士相見至之禮:摯,冬用雉,夏用琚。左手奉之;曰:‘某也願見,無由達;某子以命命見。’主人對曰:‘某不敢為儀,故請某子之就家也,某將走見’。”(意思是:士和士見面,彼此贈送的禮物,冬天用死野雞,夏天用曬乾的野鳥,把野雞的頭擺向左邊。士拜見時,碰著它說:“我願意拜見您,但一直沒有機會,現在某君依據您的吩咐,派我前來拜見。”主人回答:“某君吩咐我去拜見您,現在您又屈尊來到,請您返回家中,我將去拜見您。”)

2008-10-05 15:08:17 補充:
這有點像現在人們常說的"禮尚往來"。但它還不止于一般的社會交往,它的另一層意思是,通過進獻禮品,了解神的看法,或者對方的想法,以求生存,安全和幸福。它顯示了精神習俗活動的實際性。

2008-10-05 15:08:52 補充:
古人說,“禮失求諸野”,這話指說對了一半。古代禮俗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影響,並能部分的整理和重塑民俗,只是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古代學者曾通過民間禮俗求證上層禮儀,不失為補救的方法。但是,上層文化能夠在怎樣的程度利益上和在多大的範圍內管理和統治民間禮儀,還令人懷疑。起碼它的奢靡和繁瑣,老百姓就擔不起也受不了。當然兩者交叉,但終歸有各自的文化職責。

2008-10-05 15:09:04 補充:
所以,還應該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在中國相當長的社會階段內,上層儀禮和民間禮俗並行發展,它們曾經共同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禮俗藝術的形成,產生了歷史影響。它們一直各有各的文化輝煌。上層的禮俗過分精緻,凋謝也快。但它的文言實錄和雍雅絢麗的藝術造型,開啟了閱讀生活的知識策略和文采斐然的表現載體。民間的禮俗,自然淳樸,反而生機盎然。中國老百姓十分重禮講禮,但目的是緣禮宣情,講禮聚義和以禮求存,這就給了中國禮俗藝術以溫厚的親情,不滅的靈魂。民間禮俗藝術還善於變形,神龍見首不見尾,所謂“千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你問老百姓,當地的民俗藝術為什麼會是這樣子?

2008-10-05 15:09:18 補充:
他除了告訴你是祖輩流傳的,並無他話。在民間,關於某種藝術的起源和原型,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這時候,你去查查《儀禮》,必有所悟。所以,古人說,“禮失諸於野”,是以上層文化為標準發表的議論,那麼,從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民俗藝術的許多歷史內涵,也有賴於禮經文獻的保存。

2008-10-05 15:09:48 補充:
中國的禮俗藝術,以千姿百態的形式,通過在指定時間、地點、和人群的展陳與表演,將中國的禮俗文化思想闡發出來,它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現代的中國雖然去古已遠,禮俗文化也早除舊翻新,特別是在城市,像青年人過成人禮,是結對去登遊,而不是換帽子,有朋自遠方來,是去麥當勞聚餐,而不必事先徵求左鄰右舍老人家的意見,新式的喜事新辦,使網路廣告,而不再遣使輕敲月下門等,相關的藝術形式也有變化

2008-10-05 15:10:07 補充:
但你要知道今天的禮俗藝術是怎麼來的,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去了解故舊文化。禮俗與藝術,正是出於現實的需要,而始終結合,禮俗藝術,也因為就在你身邊,而不該被忽視。它只給你“源頭”與“活水”,它幫助你了解中國的經典文化,它告訴你中國人因此成了中國人。

三書六禮
特色
古代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2008-10-05 15:10:18 補充:
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起源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08-10-05 15:10:41 補充: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一般認為,此婚俗於秦朝巳經定下,其後用於漢朝。

2008-10-05 15:10:49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6%9B%B8%E5%85%AD%E7%A6%AE&variant=zh-hk
2008-10-05 10:33 pm
招手禮、脫帽禮、注目禮、點頭禮、鼓掌禮

P.S:
我身為中國人,經歴國.共兩朝,接觸過仕農工商各界,並不感覺禮
儀的存在。衹有當你衣著光鮮,手頭闊綽時,才看到身邊的人對你打躬
作挹。此外,呼呼喝喝,大聲辱罵,趾氣高揚。實在一點禮儀都感受不到。“禮儀之邦”就如俗話所說︰「自稱自稱」而已。
2008-10-05 10:32 pm
有 website你可以去睇下
http://www.welcome.org.cn/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40: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1005000051KK012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